哈罗各位,提前说声“新年快乐”。 有多少告别正在发生,就有多少未来等不及地扑面而来。人们行色匆匆,总急着去张望明天会有什么大事发生,自己的位置到时又在哪里、会不会掉队,但在纵身一跃之前,不如先停下脚步,体会盘察2016曾在我们身上播下什么种子,我们能不能带着它前往未来。 这一年,我学会的种种——是时光给我的最好礼物。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与消化这样的馈赠,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在过去一周里,虎嗅向诸位互联网与商业大佬、虎嗅作者、虎嗅会员和读者用户们发出了这道相同的命题作文—— “你在2016年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现在,我们将这些回答展现出来,希望这些不同面向的总结成为你 2016 年一个丰满的注脚。 以下是我们精选的回答( 按人名首字母拼音排列),虎嗅进行了简单地编辑: B 伯通 虎嗅作者,32岁 “2016,我学到的就是‘不要脱离舒适区’” 职场伙伴们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伯通,你应该挑战你的舒适区了”或“试着从你的舒适区里走出来吧”。 直到最近半年,我突然反过味来,到底是谁规定,人一定要“脱离舒适区”呢?到底什么是“舒适区”,这个定义是什么? 首先,“舒适”肯定不是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意思,那种属于“堕落区”。职场上的舒适指的不是肉体上的安逸,而是一种工作前就对方式和结果有明确预期,工作中无须付出额外痛苦纠结即可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完毕不会空虚失落的状态。所谓“舒适”指的是掌控感、成就感和压力适应的结合。 反之,“脱离舒适区”至少打破了以上其中一项:要么是在一个陌生行业或陌生环境下,面对未知毫无掌控感;要么是工作强度非常高或容错度非常低,导致压力陡增无法适应;或者是把张飞送去吃斋念佛,让他当少林寺CEO也不会有丝毫成就感。 不是我不愿脱离舒适区,而是我不明白脱离舒适区到底能带给我什么。付出额外的艰辛痛苦与失落,能换来什么。又不是去搞黄赌毒高利贷宗教传销的暴富生意,以我过去几年的经历来看,这脱离舒适区的性价比,可一点也不高。 不脱离舒适区不代表不奋斗,不脱离舒适区不代表不思考,不脱离舒适区不代表不能成长为更优秀的人。在我的舒适区内,可以折腾的余地还大着呢! ( 以上内容节选自伯通为虎嗅的撰文《凭什么我要脱离舒适区》,稍后虎嗅会发布全文) C 陈大年 连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创始人兼CEO,38岁 “2016,学会放下做运动员的冲动,做好裁判。” 企业家是裁判不是运动员。 现代体育领域有一个很自然的规则,裁判不能自己做运动员。对公司来说,企业家应该是裁判而不是运动员,但很多企业家却经常犯这个低级错误,其中就包括我。 年轻的时候,最能让我获得成就感的是“这是我亲手做的,这个创意是我的,这个图标是我设计的”,特别喜欢亲自去参与具体工作。后来我去参与具体工作的原因变了,因为“这个事情我的经验比较多一点,这个工作我得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次挫折我得和员工同甘共苦”,所以即使自己很累,也逼着自己去参与具体工作。 然而,一旦企业家成为了运动员,就是在为企业立下一个走向衰落的flag,因为你的裁判公正性会被怀疑。 当你参与的工作做坏了,你很难给予公正的批评,因为即使你批评了,大家也会觉得你有所保留。当你参与的工作做好了,你也很难让其他团队服气,因为自然有人会说,你做好了是因为你是老板,你有员工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长此以往,公司的士气会被彻底破坏。 2016年,为了更好的将工作还给员工,我终于下定决心放下了所有的具体工作,去除了一切“负责人:陈大年”的具体工作职责。 结果是,现在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表现不好的团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优秀的员工带去北海道滑雪吃米其林三星。 尤为重要的是,我终于得以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去认真思考我们的业务。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33岁 “2016,路上是打不完的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