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情报局》制作方银河酷娱CEO李炜在金投赏论坛上披露了节目诞生之周折:从2015年6月筹划到2016年4月上线,内部打磨了10个月;仅内容模式前后就推过7版,做过两个样片。第一个样片花了200多万,内部看了不行就删了,然后又做一个。他还透露,汪涵对节目的要求很高,强调不要急,“不要想着什么时候一定要上”,而要“觉得满意了再上”。 “这个背后肯定是我们对互联网的敬畏,对这个行业的敬畏,也感谢金主爸爸妈妈能够给予我们这么多的支持。”李炜说。 推广方面,在节目上线前的准备阶段,节目组运用社交网络平台构筑完整用户互动排期。每周一个趣味话题引爆网络议论,制造病毒传播事件增加节目曝光,密集轰炸舆论热点吸引网友参与;配合神秘嘉宾悬念揭示、艺人互动预热节目,加速粉丝养成,推动全网关注度节节攀升,最终全网点击量高达9亿。 2打破边界:哪是内容,哪是广告? 如果只是内容创意与制作团队出色,《火星情报局》未必能获得广告主青睐。从事过内容生产的,大都知道,媒体情怀与广告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媒体动荡,大都源于内容生产部门与广告部门之间的博弈。 《火星情报局》节目制作团队与优酷平台方之间如何化解这种矛盾的? 有必要提到优酷创设的一个“监制团队”角色。优酷知道自己的边界,它不会干涉内容生产。优酷娱乐节目中心总经理宋秉华说,监制团队会站在不同角度给内容团队一些数据与建议,但绝不替导演组做出任何决定。如果监制团队与导演组看法不一,将100%以导演组为准。 我觉得,这个监制团队的价值,有点像是上市公司里的独董角色:站在外部给出专业、独立的意见,但不做强制要求,扮演着一种“镜子”的角色。 这像是制度的保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内容与广告之间还是会有很多融合障碍。 说起这一点,优酷营销副总裁崔延宁坦陈:“第一集、第二集的现场,是非常惨烈的现场。” 所谓“惨烈”,是这样子的:《火星情报局》第一季招商确实出彩,一下有7个客户,还没开播就给了1亿多。但是,麻烦也来了,要在一个节目里容纳7个赞助商,而且大多是快销企业,非常挠头。 用崔的话说,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这类快消企业的要求非常同质化。比如,它们会要清晰的LOGO露出、现场产品露出、摆放位置、占据屏幕多大小等。如果达不到要求,合同结束后,专业代理公司会拿秒表、尺子去数,最后要索赔。 这给广告呈现方式提出了巨大考验。这时,做内容的如果耍什么情怀,将广告团队隔离在外,后果将难以想象。 优酷的做法是,从一开始,它就跟节目团队、监制团队合作,吸收了一些商业团队的表现方法。比如采用了歌舞、桥段、彩蛋方式,甚至通过火星特工的提案,将把广告个性化融入,不是生硬地说某家产品好,而是有机结合。 这种做法,等于将广告团队的服务前置到内容创意阶段。它创造了奇效。《火星情报局》第一季里面的某些广告成效,简直逆天。 比如清扬品牌广告的展现吧。我记得某期刚开始,周杰扮演的导演,突然被助理打断,说赞助商那边嫌logo上的字太少。这时,清扬的长logo自然出现哈哈;节目倒计时,赞助商又打来电话。导演周杰显得很生气。这时,助理说,金主清扬那边要让汪涵先洗一下头……哈哈,这种搞笑的场景,自然吻合了清扬的产品功能与品牌诉求。 这种戏谑、无厘头、段子化、多场景的自然植入,j2直播,还体现在章丘大葱、统一老坛酸菜面、RIO、携程、vivo手机等多种消费品牌的广告上,它们毫无违和。加上汪涵与薛之谦、刘维等人机智的语言表达,创造了非常奇妙的传播效果。 在我看来,《火星情报局》第一季里,内容笑点虽然很多,但广告植入不但丰富了笑点,更是带动了内容传播。 可以这么说,《火星情报局》打破了内容与广告的界限,让我们无法真正分清哪是广告,哪是内容。这种效果,对于拉近品牌、商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建立情感与信任,奠定了基础。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好的品牌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