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不仅是口碑最好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也是最有温度的学习社区。 【 众生记】 《三节课?众生记》是一个记录一系列互联网人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故事的原创内容栏目。 借众生,看自己。 谨以本文献给三节课第3号成员晓玲同学,也纪念她与三节课共同走过的这一年。 本文读完约需20分钟,文末有彩蛋。 以下是正文部分 以丢火车的这首《茶底世界》作为开篇吧,这是一首我给她听过后她就老在单曲循环的歌。 晓玲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姑娘。她既是三节课的第一号员工,也是正经意义上的三节课第3号成员(前两个是luke和我),算起来,从我亲自把她忽悠到三节课这个团队中来,迄今,也是一整年时间了。 我一直都说,想给有趣好玩儿的晓玲写篇文章,现在,恰好是个兑现的好时候。 1. 晓玲身上最早打动我的东西,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她对“内容”和“互动”的感觉。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跟晓玲第一次见面,是在2015年的6月,那时候三节课还算是一个互联网圈内的公益组织,她则还是网易的一名编辑,因为想要转行做产品就跑来参加三节课当时一个2天的线下实战训练营。 那两天里,她差不多是全场最积极活跃、点子最多脑洞也最大的那一个,这让我印象深刻。 2天结束时,我问大家:有谁愿意给这两天的实战营写个总结回顾的么?话音刚落,她举手,我指着她说,那就你了。 又过了两天,她的回顾发了过来。一个word文档,差不多2000字,从排版到内容组织都很工整,几乎可以让你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用改就能直接复制过去发布的那种。那篇回顾,算得上是所有我曾经看过的课程回顾里最有可读性和趣味互动性最强的,天然的带着点儿脑洞大开的小编的感觉。 我当时就想,这姑娘的内容气质感觉不错啊,回头找机会一定拉她来写点东西玩儿点好玩的。 2. 又过了一个月,那时三节课上线了一个众筹,准备找几个志愿者来一起策划几个能带点儿传播的好玩的小活动或H5之类的,我问晓玲感不感兴趣,她一口应承下来。 那一次,除了晓玲以外,我还找了其他几个人,我对大家几乎都一样,我只是给了点儿思路,就没再怎么管他们。结果,晓玲是唯一一个最后可以成功推动着事情落地,且还能带来产出的。 这一次,她打动我的东西,变成了推动事情进展过程中的那股认真劲儿和推动力。 为了成功完成这个名叫“寻找”产品发烧友的H5,她一个一个的聊了大概20个具备典型“发烧友”特质的产品经理,把他们拉到了一个群里,开始脑暴、讨论,然后完成方案、修改方案、推翻重来,直到最后定稿,她又推动着这帮群里的人帮她收集各种内容素材,找研发沟通方案、推动研发…… 最后,到了H5上线前,她为了改几个文案,熬夜直到半夜3、4点。 3. 一直以来,我都对一类人天然存有好感——一方面,他们天然具备某种内在的热情,以至于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都能轻松找到一种“玩”的感觉,可以在其中自得其乐不亦乐乎;另一方面,对于自己认同和喜欢的事,他们也总会无比认真和投入,在潜意识里,他们总是有着这样的念想:要玩,就要玩出个名堂。 毫无疑问,我从骨子里就喜欢这样的家伙们。我喜欢跟这样的人一起玩耍和共事。 也毫无疑问,晓玲就是一个这样的家伙。 以及,晓玲似乎天然具备在线上的存在感和对用户互动的敏感——只要她想,她似乎能够在任何一个微信群里成为主角。这些,都让我认定她是个潜在的“好运营”的料子。 因此,在luke、我和老布三个人决定要出来全职创业做三节课,在一起讨论我们的团队需要些什么成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晓玲。 4. 我还记得,那是2015年9月30号的一个下午,我约了晓玲在五道口雕刻时光咖啡店的3楼见面,当天阳光明媚,我在一个临近中间走道的座位坐下,等了15分钟后,晓玲出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