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互联网+”交通的发展动力在于市场,不在于政府,互联网与交通的融合是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时代产物,新模式、新业态必然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也必将迎来基于适应市场的调整,然后在某一阶段以某种形式稳定下来。政府应该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互联网+”交通中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鼓励行业创新。政府的角色,总的原则应是管住风险、守住底线。对于任何形式的创新,只要不违背法律红线,只要满足确实的市场需求,确实提高市场效率,在一些可管可不管的地带,可以适当“不作为”,预留观察期、设置警戒线。 ◎理智看待“互联网+”交通 对于“互联网+”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应积极拥抱,理智对待,避免消极回避,无规则的放纵是对行业健康发展和公众出行保障的不负责任。在管理中,不能简单地用现存法规看待,用陈旧的办法来管理,应在传统行业改造和新兴业态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在情、理、法之间找出传统行业、新兴业态融合共生的空间,关注底线,鼓励创新,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互联网+”交通创新的主要风险点有两点,一是交通运行安全,二是新旧业态冲突。对于这两点风险必须抱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有切实的监控,避免创新试验点成为安全薄弱点。在交通运行安全上,政府应在车辆、人员和服务上定好标准,做好规范,确保行业安全运行。新旧业态的冲突,一般是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才开始凸显,早期并不明显。应吸取网约车曾造成激烈冲突的教训,提前做好预案,考虑好新旧业态对接方案,权衡旧业态劳动力向新业态转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大程度地预防劳动者的利益受损。 新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规范。最近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的办法,为各地出台贯彻实施细则,提供了框架和方向。建议地方层面的管理办法要多方倾听创新企业、用户、专家的声音,开门立法。值得一提的是,安全仍旧是交通创新的核心,对于“互联网+”交通创新可能搜集的用户数据、大数据。安全规范,要从一开始就有相应的调研和研判,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监管,要做好数据存储内容、存储期限的规定和数据安全的监管,另一方面,对企业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划好“红线”。 总之,鼓励创新是态度,依法合规是底线。 4 ?交通变革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 互联网,虽然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开奖,但互联网也并不是一切,"互联网+"交通营造的出行新模式,归根到底还是解决人的需求,也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是用不断进步的科技,来解决人类最古老的问题——衣食住行,当然还有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要说的是,最终还是以人为本,不能以技术为本,更不是以互联网为本,一切的技术都是服务于人,都是人的技术,技术的便捷性,来自于人的体验,是解决人的痛点,一切都是以人的实际需求而转移的,没有一个离开人的需求的商业模式能够存在。 说得再清楚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关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观念问题 就像刚才所讲,我们政府要包容要鼓励创新,首先我们使用者消费者,也应该观念更新,更多学会使用互联网,或者说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其实我在工作中碰到,不少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是排斥互联网的,一方面不信任,一方面怕不会用,我知道甚至于我们这个行业主管部门,也有一些人,其实从来没有尝试过网约车、没有尝试过摩拜自行车,这就是观念问题,没有尝试就妄加评论,没有体验就盲目不信任,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可以不喜欢不使用,但尽量不要被观念的牢笼桎梏,这对我们社会的长期发展是一种拖累。 ◎习惯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