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孙建平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交通委原主任 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个大趋势下,交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在探索“互联网+”交通新型模式。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互联网与交通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便利交通出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管理能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的模式和业态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隐忧,有必要引起重视。 讲四点思考 1 ?“互联网+交通”具备现实发展基础 ◎1、“互联网+”交通方便人们出行 交通行业是重资产行业,交通行业任何环节的进入门槛,都远高于其他行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车辆和场地普遍存在资源、时间的错配,最终导致紧缺与闲置共存的不良情况。而“互联网+”交通正是对市场与交通信息不对称的调整,互联网强调体验、开放、透明和分享,强调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并由此冲击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比如网约车的兴起,通过移动出行互联网将供需信息透明化,实现了双方的实时沟通和精准对接,产生极大的便捷性。2015年,滴滴平台上海地区日均呼叫订单48.5万(快车43万,专车5.5万),日均完成订单40万(快车36万,专车4万),完成率约82%,j2直播,为市民提供了出行方式多样化的选择。再比如,“摩拜单车”依托移动互联技术连接智能手机和自行车,通过手机APP实时查找附近的车辆, 一键预约。自2016年4月于徐汇区正式投放后,受到市民青睐,至2016年7月,全市总注册用户数达到了217681人,其中日活跃用户数169470人,平均每日APP请求数量35万次,全市投入运营车辆11783辆,每辆车平均日使用次数为8次,平均每次骑行时长为23分钟,平均每次骑行距离为2.1公里,成为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当然,任何线上的信息撮合,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线下的成交,这对信息技术和制造业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网约车的兴起,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廉价化;“摩拜单车”的兴起,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辆摩拜单车的成本高达2000元,它的设计标准是4年不用维修,因此无论对于轮胎还是链条或者车身,都是经过重新设计,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智能停车应用,也需要依托一些智能停车设备的廉价和普及,以使停车场可以普遍接受。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升级和制造业升级双向结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2、“互联网+”交通引领行业转型 传统交通企业更多是国有背景、公益驱动,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满足基本出行需求;而“互联网+”交通企业更多是民营背景、盈利驱动,提供个性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目前行之有效的“互联网+”交通产品,几乎都是一线城市的民营创业企业主导。一方面,这与市场需求有关,任何有矛盾的地方,就容易激发市场供给,而交通行业又是重资产行业,效率提升一点,效益就会产生很多。比如网约车的出现,降低了出行成本,这种成本不是与出租车成本相比,而是与自驾出行的成本相比;共享单车的出现,减少了小客车使用几率,其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也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停车App的出现,减少了为寻找车位而产生的无效在途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这些都能立竿见影地产生社会效益,进而对创业者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一定时期内在传统交通运输行业中形成了一批持续的市场引爆点,使得传统交通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升,行业迎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3、“互联网+”交通倒逼传统企业改革 激励机制的不同,导致“互联网+”交通正快速冲击传统交通。传统交通企业,之所以创新意识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动力不足,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不能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制度激励天然不足。相反,由于交通行业存在大量的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必然为市场留出巨大的施展空间,只要市场进入机制畅通,民营企业会迅速填补大量空白。比如,网约车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就反映了传统出租行业运行服务供应的不足,尤其是上海出租汽车在高峰时“一车难求”的供需困境,已困扰行业多年,网约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成为出租汽车的有益补充,同时,网约车与出租汽车定位不同,也能满足乘客更多个性化需求;网约车快速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令传统出租汽车企业感到了威胁,在传统出租汽车行业从政府、企业、从业人员、乘客各环节都意识到问题突出时,网约车的出现成为倒逼传统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最后一根“稻草”,传统出租汽车企业必须作出适应市场的改变,重新激发经营动力,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