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和愿景的公司有可能活得比较长久一些。所以我们写了这句话,宝宝树的未来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 这是起点,对于产品、商业模式我们讨论甚少,完完全全没有讨论过。宝宝树有趣的事情是,在我们创立的那个时候,母婴是不热的,我们没有考虑过它热还是不热,没有考虑过一帮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小切口的事业,全是做搜索做电商的这一帮人,走到一个完全没有风口的事业里去,是否最后能做成一个格局。 我们同时也考虑了很多东西:这是否是我们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是不是有直觉?我们的理想是否足够大、而且大到可以涵盖未来的一些演绎,比如说不拘泥于线上? 最后是,我们问了自己一句话,100%投入去做这件事的话可以做多少年?当时我的回答是做两三年吧。 第一我从来没创过业,第二我看到创业公司统统是几年之内成功了,雅虎从初创到上市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谷歌大概创了七八年之后上市了,百度大概六七年的时间等等,我想两三年的时间应该能出一个很大的格局了。 但邵亦波讲的我很认可,他说一个事业不至少做个七八年是根本不会有格局的,即便是有格局,也是虚伪的格局,而你有没有这个准备在高龄创业的基础上,再拿出七八年的生命只做这一件事? 也许很多公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讨论,我觉得可以尽早有一些这样的讨论,或者补上这一课,我们每家公司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准备拿出什么样的生命长度来付诸实施。 很多东西在第一分钟就是可以定义的,有些东西是要战斗中间才能出格局的,越早定义愿景式的东西我觉得是越好。 不要看竞争对手 讲完初衷,我讲一下产品的切入。创立宝宝树之前,我最后一个工作是在谷歌,在谷歌的时候如果你去问,去哪里吸收用户的需求和下一代产品的进一步方向,是否可以直接走向用户? 谷歌的工程师们肯定会告诉你,千万不要听用户的,因为用户是不知道未来的,只能你去引领未来。大部分的情况下谷歌的工程师是正确的,但是大部分公司的情况和谷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其实是围绕一个垂直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服务,一定是需要探索用户的深层次需求的。 所以,宝宝树做的第一件事情没有着急去看竞争对手的产品,而是在北京和上海面谈了近百位左右的妈妈,把每个妈妈放到了四到五人多至七八人的群组,这就是做所谓焦点访谈,在访谈中间产生了很多今天我们仍然遵循的产品规律。
比如知识、交流、记录、购物,这四大需求从来没有变过,人性的变化是很小的,人性表面的包装变化是非常快的。老听到这些词说70后、80后、90后等等,似乎需求在变,但你从一个大的历史角度去看人性,我不认为人性在做大范围的调整,而是包装在做大范围调整。 所以,有时候我们把包装错认为人性,这让我们的产品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改变巨大,到了最后其实仍然没有满足人性需求。 宝宝树具体来讲,最大的需求在孕期和新生儿阶段,无非是学习育儿知识,这是最刚性、最高频的需求,然后再往下是交流和记录,最后是购物和电商。 我们那时候说要从最刚性的需求,慢慢拓展到次刚性需求,不要把顺序给逆转了。好比说,知识一定要比购物先做,我们认为一个社区的基因是在第一刹那就奠定了的。 你奠定这个地方是一个知识社区,它就是知识社区;你奠定了这个地方是个购物空间,它就是购物空间,往往不可逆转。好比今天你说淘宝是一个社区,它有一定社区的属性,但不是社区,如果你说腾讯因为嵌入了京东就是电商网站,显然它不是电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