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始于高中。政府对教育的资助通常有地区差异,因为科学课程的学费是最贵的,所以贫困地区的学生很少选修科学课程。相比于那些在私立学校经过系统训练的富家子弟,寒门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又进一步影响到申请大学:2013年,贫困地区学生大学录取率仅为40%,而高收入家庭录取率则为68%。 在进入大学后,寒门学生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大学开支。2003至2013年间,公立学校本科生的学费、住宿费增加了34%,私立学校增加了25%。一所名牌大学每年至少要花费60000美元,很多学生不得不像夸斯尼一样做兼职。 有61%的美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负债26900美元。研究生虽有补助金和助研岗,但他们在忙着还债的同时却失去了科学训练的机会。 一些有先见的人开始想要改变现状,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在今年早期就宣布筹集1400万美元资助寒门学生从事科研。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中国:低收入导致人才流失 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这绝非偶然。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正在确保教育普及。 中国科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费仅为750美元(5000元),而且中国大学生还有国家奖学金和免税贷款。 同时,中国高考对少数民族学生政策更加开放。中国的一流大学对西藏、新疆等区域还有配额制度。中国甚至还有12所大学是专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 但是,中国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平等社会的理想。中国顶尖学府中,富家子弟占了很不相称的比例。相比于科研事业,中国大学生更愿意投身收益更高的商业领域,富家子弟更是如此。 中国科学领域的平均工资不过6000元,仅为美国刚入职的教职人员工资的五分之一。大城市的博士后和初级研究院更是难以养家,他们不得不靠多发论文来申请资金,而这又很难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 许多中国研究员向海外求职以逃离窘境。2016年,有数千博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或海外基金的资助去留学。中国也会花重金吸引海外杰出人才回国,但前提是你要足够优秀。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英国:未择之路 英国科研领域的收入还算公平,但科学的门槛却很高。 有研究表明,英国科学家中只有15%的人来自工人阶层家庭,而工人阶层占英国人数的35%。在过去25年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44%的人上过私立学校。英国的职业有阶层壁垒,科学界更甚。 其中一个壁垒是环境。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发现,10-14岁的孩子通常都会对科学感兴趣,但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少把科学当作职业,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周围很少有科技工作者。 另一个壁垒关乎职业。低收入家庭孩子看不到科学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往往把从事科研当成赌博。 第三个问题则是钱。每年9000英镑(75000人民币)的学费让将多人拒之门外。 这就有可能使科学与社会孤立的危险。这种孤立从英退欧盟就可以看出,英国民众一半以上赞成脱欧,而研究人员仅为十分之一。
日本:分化加剧 日本的贫富分化没有中国和印度那么极端。但是,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已经不像10年前那么有吸引力了。 其中最大的问题的学费上涨。即便是相对便宜的公立大学,1975年学费为86000日元(约5600人民币),2005年则涨到817800日元(约53000人民币)。另外,由于日本经济收缩,日本家庭的生活成本也比10年前增长了19%。 日本有一半研究生有贷款,有四分之一贷款超过500万日元。很多想从事科研的日本学生都是心有余而钱不足。 日本大学生在毕业后为了还债很少选择从事学术。社会分化在高等教育里就体现出来了,如果只有富人从事科研,那么社会问题就无从解决。 日本政府最近发起了“未来资助计划”来减轻学生负担。但日本政府需要更深刻认识到一名研究员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巴西:改革初见成效 在巴西,贫富分化几乎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巴西的公立学校条件很差,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