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就在刚刚,诺贝尔委员会揭晓了今年的经济学奖获奖人。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在诺贝尔奖之类的奖金设立之前,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权贵们的“赏赐”。 无论多么才华洋溢,没有钱都寸步难行,这条定理在投入巨大却鲜有经济产出的科学研究界,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 因此时值近日,《自然》杂志的调研结果依然显示:贫穷依旧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壁垒,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成了通往科学家之路上的拦路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依旧只是有钱人的“玩物”。 诺贝尔奖有115年历史,但人类对科学成就奖励的历史要长得多。早在17世纪,现代实验科学起源之时,科学发起人就意识到系统的奖励机制会促进科学的进展。 在有诺贝尔奖之前,科学最初是献给王权的礼物。早期的天文学家、哲学家、医生、炼金术士和工程师等科学先驱将伟大的成就、发现、发明、文学或艺术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有权势的资助人。 作者会在自己著作的序言中写满溢美之词来奉承资助人,资助人则送以礼物作为回报。很多从业者在学术之外还有其他谋生手段;即使是收入不错的学者,在天主教堂之外很少受到机构资助。权贵的资助是他们主要的资金来源。 后来,随着各种奖项和高薪水教职的设立,权贵的资助逐渐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直到文艺复兴巅峰期,科学先驱还在接受王室成员的礼物作为自己成就的回报。
伽利略为赞助人展示科学实验 为了吸引金主的注意力,科学家们献上的礼物必须极富特色与才华。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就送给美第奇公爵一件天外之物——木星的一个卫星。作为回报,科西莫王子册封伽利略为贵族,并赐予宫廷哲学家与数学家的头衔。 如果能够取悦金主,就可以像伽利略一样获得很好的回报。但金主会回报些什么一般很难预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Brahe,1546-1601)就收到过各种礼物,包括现金、异国动物,甚至一座岛。 诺贝尔奖章上刻有奖项设立者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肖像。 权贵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肖像雕刻在奖章上,诺贝尔奖章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沿用至今。这样的奖章是可以出售的,但是不能冒犯奖项设立者的形象。 金主权贵们则能够很快将学者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到自己的领域,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of England)曾计划满载自动机(早期的机器人)一路航行到印度,给那里的皇族当玩物。他还给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汉吉尔(Mughal Emperor Jahangir)一台可以“冷却和更新”行宫空气的机器。 这台机器是詹姆斯的宫廷工程师科尼利斯·德雷布尔(Cornelis Drebbel,1572-1633)发明的。德雷布尔早年就曾私自进宫,跪在国王面前献上一台神奇的自动机,德雷布尔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地位。
德雷布尔的自动机布置在窗边的桌子上 但是,这种赞助机制有很多不确定性。毕竟,刻意迎合一个人的口味有诸多不便之处,有时甚至会带来文化割裂。金主总是要求戏剧性的结果,就像有些现代期刊偏爱华而不实的文章。在个人品味与荣誉危在旦夕之时,个人赞助机制往往面临崩溃。 新机制的出现 科学先驱们在17世纪就意识到这种机制的严重不足。实验科学需要很多人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才能保证其正确性,但将科学成就视为厚礼的学者都具有很强的个人竞争性。 虽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科学进步,但它经常导致卖弄与保守。这是宫廷赞助的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问题的研究时间超出了人的生命范畴。如果金主离世,学者会失去资助;如果学者离世,研究成果会后继无人。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预见到科学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