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25日下午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主持了论坛。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虚拟现实学会前会长 Makoto Sato,直播,耶鲁大学遗传系CNH Long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院长许田,英国科普作家、自由撰稿人Philip Ball,牛津大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教授Edmund T. Rolls,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ABB中国机器人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甘中学围绕“想象改变世界—未来科学与科技发展新趋势”分别作演讲。《三思派》采用现场发言摘录的方式向大家呈现会议内容(按演讲先后排序)。 ”
Makoto Sato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20多年以前我提出并开展了基于力感知反馈的人机交互系统-SPIDAR的研究,能够实现虚拟环境下为操作者提供具有接近真实触感的人机交互,并向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虚拟现实等方面不断发展。今年是中国虚拟现实的元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头戴式显示器正快速发展,未来虚拟的表现和模拟远远不够,需要融入互相之间的感知来增强虚拟世界的互动要素。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虚拟现实等相关研究,但是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会有今天这样的进步,当时梦中都没有想到的东西,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从我个人来讲,想象20多年以后的世界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多年以后的现实可能比各位能够想象的更进步,在座的各位应该能够看得到,你们创造的未来肯定会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得多。
许田 耶鲁大学遗传系CNH Long讲席教授 过去18个月里,IBM发起的人工智能竞赛,AlphaGo的围棋大战,人工智能赢得让人惊讶,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模拟了世界上最厉害的计算机——经过10亿年进化出来的人脑。不仅如此,它还模拟了人脑学习的过程,2014年谷歌神经网络24层,到了2015年底就达到60层,目前还在快速增长,这就超越了生物体神经网络层数的限制。人工智能在语言方面的学习,通过把类似关联的东西放到不同的空间快速学习,把信息储存在不同空间,美联社今年已经直接用人工智能取代记者进行报道。我们是不是要模拟自我意识的网络?让它能够有独立的意识,未来要不要做多智能机器,另外它的不断进化过程是不是有可能变成超人智能的状态。生物学意义的永生是肉体的永生,未来人工智能机器可以跟着人类学习,可能实现人类灵魂的永生,人工智能未来一定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
Philip Ball 英国科普作家,自由撰稿人 我们经常说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通过科学发现,首先从实验室开始,然后再进入到应用的领域开发新产品,但是科技革命历史和很多专家都会说发现和应用之间实际发生的复杂的系统性趋势变化。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材料变得越来越小了,变得越来越有功能性,也更难以进行理解,目前正趋向于进入无形的时代。在技术无形时代你用眼是看不到任何系统的,里面会有很多的限制,计算机和远程传感器控制你在整个环境中看到的最后结果,口袋里可以存储下以往整个图书馆里面的书。人工仿生不断为未来提供借鉴的思路,以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不断革新控制工程技术,社会医疗和环境保护不断催生着新技术革命,这些趋势表明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有更多的创新,然而创新不一定是由那些大公司所主导。今年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正推出一种关于市民科学的概念,其实创新也可以来自于个人,人们以创意的方法、最高效的方式实现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那将体现出的巨大的创造力。
Edmund T. Rolls 牛津大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