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里面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过去十几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试点,1999年推动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管制,这些其实都是在调整或者在完善我们国家创新体系。在过去10多年时间当中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到2006年颁布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配套政策的时候,就是着力构建企业为中心国家创新体系。为什么我说这句话呢?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以后所有的政策,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强化企业主体的作用,所以我们到目前为止大家都觉得配套政策影响最大是企业,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的一些政策,都是跟企业有关系的。实际上这个是过去十年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个重要的保障,我们的政策体系转了,创新体系也在向这个方向转。中央财政支持的科学院所数量锐减。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前面大家也都提到了,提出并牵头大科学技术。这个在显示着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国家创新体系根本问题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可以去思考,是体系结构不合理,主体能力不够强,创新体制效益低,合作部顺畅,主题定位不清晰,创新动力不足,要素高级化水平低。纲要里面提出来要加强主体的协同,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主体功能定位要明确,要建创新网络,其实都提到了。现实情况来看主体能力不强依然是一个主要矛盾,对中国科技整体发展的判断,和我们现在三跑并举过分乐观,跟跑、并跑和领跑,大多数还是属于跟跑,有一部分并跑,很少是领跑。 实际上回顾一下刚才讲的,企业强和国家强,企业所在的产业变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韩国和日本的成长经历也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在不同发展时期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政策。政策就是我们发展重点的选择和发展手段。一个是选择、一个是手段,只有选择没有手段,政策我们称之为空洞无,有选择、有手段是有效的的政策。60、70年代韩国消化吸引引进,80年代有一点IT产品,到了2000年韩国是SOC密集型的产业,保证韩国追求技术的经济结构,保证韩国在90年代以后再美国授权专利里面居于前列,2000年中国只有韩国的40分之一,现在差不多,中国进步非常大。还有日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家对技术的追求,从实用技术到创造技术,创造有科学基础的技术,政策是演变过来,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就是要创造自己的技术,到知识产权立国。我们国家提知识产权立国偏搞,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比较早,早也有早的好处,唤起大家知识产前意识,为技术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日本提出知识产权战略是2002年,2003年日本技术贸易许可费一直很差,美国一年1000多亿,中国有200亿逆差,韩国有60亿的逆差。 聚焦重大政策问题 聚焦重大政策问题,最重要的政策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建设问题。只有他的创新发展能力强,我们国家才可能是强的。 第二个,重点产业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十二五”开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调结构的一个尝试和措施。这也是一种增量改革的尝试,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十三五”马上还会再发规划。实际上我们制造业其他的一些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更重。简单的说去产能调结构其实是不对的,创新转型升级这个命题应该是更重要的,包括我们怎么样在区域空间上做一些安排。 第三个,创新型城市建设。我们主题是城市管理,创新城市建设从2007年提出来就是创建一批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辐射范围广和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城市和高新区有很大的区别,高新区是相对功能单一的区域,没有城市的功能,我们讲创新理念在城市里面去推广,创新作为发展方式,作为主要发展推动力,在城市空间里面推这件事情应该说是更加有利益。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可以做一定的先行先试。在创新城市群的带动下,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四个,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我们看到跟我们最近发的纲要相匹配的改革文件是8号文,2015年已经发了,其实有很多改革举措,实际上我们很多的政策文件需要去反思,其实这两年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政策文件特别多,做政策分析、做政策计量,每一年政策很多,政策多不一定是好事情,j2直播,政策有效就行,政策多只能说这一年同志们很忙,真正使政策都有效,其实应该减少政策,聚焦一些关键政策,这些才是创新友好型制度。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