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4日),《人民日报》在第19版整版刊文,介绍社会治理创新经验,这篇题为《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介绍了杭州余杭的“中泰群体性事件”以及解决过程,最终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厂原址开工。 2014年5月,当地民众因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规划在中泰街道南峰村九峰矿区)而大规模聚集,并出现打砸车辆、围攻执法人员等违法行为。 据观察者查询,2015年4月14日,余杭区通过近1年时间与群众协商沟通,切实提出补贴“利益”等实时办法,最终让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实现原址开工建设。 今年1月13日,杭州召开杭州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授牌仪式暨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推进工作会议。会上披露,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有望于今年9月份投入试运行。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正式投入运行后,日处理垃圾量是3000吨/天。它的启用,可以减少目前天子岭处理垃圾的压力,也预示着杭州的垃圾处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下为《人民日报》报道全文 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人民眼·社会治理创新) 说到“中泰事件”,恐怕至今仍有人留有印象——2014年暮春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这一群体性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当年5月10日上午,余杭区中泰街道一带的群众因反对中泰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少数群众甚至封堵杭徽高速公路及02省道,并出现打砸车辆、围攻执法管理人员等违法情况。 2014年5月11日,余杭中泰,部门村民抗议垃圾焚烧厂建设。“好是好,但不要建在我家后花园。”——人们把当地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带来负面影响,而采取强烈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称为“邻避效应”。 “中泰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因“邻避效应”而引起的社会事件。 初春的杭州,已是姹紫嫣红。记者再次来到“中泰事件”的发生地,但见中泰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110米高的烟囱巍巍挺立。垃圾贮坑、污水收集池的轮廓已经基本建成。各种工程车辆不时进出,塔吊设备繁忙运转。 “整个工程正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目前已完成大半。”工程负责人——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建平告诉记者。 吵过闹过,还能在原址落地、推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那么,杭州是如何化解“邻避效应”的?发生群体性事件之后,又是如何解开群众心结的呢? 如何化解“邻避效应”,考验政府施政能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殊不知,这些年,天堂杭州也一直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窘境。 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加,加之如织的游人,近年来杭州市区垃圾年增长率均超过10%。而且这一数据,只增不减! 长期以来,杭州垃圾处理,基本靠填埋。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是杭州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所,1991年投入使用时标高为30米,如今占地1840亩的填埋场标高已达102米。165米就是上限,预计使用寿命已不足6年。杭州环卫部门有个形象描述:过去全城产生的垃圾,6年能填满整个西湖;如今,只需要3年。毋庸置疑,垃圾不处理,将使天堂蒙羞! 经过专家一次又一次论证,解困的路径指向垃圾焚烧。 其实,一些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发展中都曾遭遇过“垃圾围城”的问题。实践证明,最安全、最合理的办法是采用焚烧处理。欧盟大部分国家的焚烧处理率高达70%到80%。德国、加拿大等国,甚至把埋在地下几十年的垃圾重新挖出来焚烧发电——只要将焚烧炉的烟气温度控制在高于850℃,垃圾焚烧对空气的污染将降到最低。 经过反复筛选,专家将新建垃圾焚烧厂的地点定在了余杭区中泰街道的一个废弃的采矿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