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可以杀人的,京沪高铁的起起伏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一届铁道部领导班子虽然在路线选择上,表现出了力排众议不沟通的姿态,但是在最需要沟通的环节,又表现得分外积极与到位。他们抓住任何可以汇报沟通的环节,向中央领导汇报有关工作以及执行的方针与思路,获得更高层的支持。 2004年4月1日的北京,春寒料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会后下发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全面提升改造中国铁路工业体系的方针被确定下来。会议明确了中国铁路装备技术引进的总原则:“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这条原则,这18个字,成为指引中国高铁装备工业走向成功,并最终反哺世界的关键。它是明灯,它是灯塔,总之一切溢美之词你都统统往它身上放吧,它都能承担得起!这18个字太不简单了。 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18个字。首先,我们要走的路是引进技术,那就意味着不能闭门造车,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要引进的是技术,而不是产品,而且引进的不是普通技术,而是先进技术。这个目标决定了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向。要“渔”还是要“鱼”是高铁与汽车这两个行业的不同选择,高铁拿到了“渔”,而汽车则只拿到了“鱼”。高铁买断了技术,而汽车行业则只是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导入了产品。第二句话是联合设计生产。这句更加关键。我并不只是买你的技术图纸,而是要联合设计的技术图纸,也就是说我不仅要图纸,而且要跟你一起画图纸,要知道这个图纸为什么要这么画。当然,这个在执行过程中难度很大。第三句话是打造中国品牌。这句话就不用说了,汽车行业选用了国外品牌,现在中国满大街跑的仍是国外品牌的小汽车;中国高铁却坚持了CRH的品牌,于今CRH早已经成为与日本新干线、德国ICE、法国TGV齐名的世界级品牌。 可以说,到现在,舞台已搭建好,就等着开锣唱戏了。 战略买家 战略制定得再好,如果执行不给力,一切都是零。后面的动车组招标大战,铁道部再一次展示了自己近乎完美的行动力。针对这次至关重要的招标,铁道部采取的具体措施被称为战略买家策略。整个招标活动,从启动到谈判,再到执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传奇故事。里面充斥着情报大战,充斥着权力的争斗与博弈,充斥着反间与背叛,充斥着团队成功的喜悦与出局的泪水,充斥着野心人士的惊天密谋。其中与西门子博弈的桥段更是经典。西门子公司2004年提出的3.9亿欧元技术转让费,破天荒地被铁道部降到2005年的8000万欧元,这段传奇式的谈判被誉为当代国际商业谈判的经典。据《人民铁道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这个故事在2008年被写入了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课程教案。 所谓战略买家说白了其实就是集中采购,但是它不是简单的集中采购,因为采购者不是只为自己采购,而是为一个行业或者群体采购。当年中国钢铁产量全球第一,但是中国钢铁企业在跟外企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时,却毫无发言权,连续多年的谈判,一直是屡战屡败,为什么?就因为没有战略买家,或者战略买家执行无力。你这边跟人家谈着价格,后面老有自己人打黑枪,总有某些国内钢铁企业跟人家偷偷签订铁矿石购买协议,而且价格比你的底线高很多,你怎么谈?所以每次谈判的结果,都是缴械投降。当年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时,最终引进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原因也在于此。某家汽车公司正在跟外方进行紧张的拉锯战谈判,希望能够引进技术时,另外一家大手一挥就把字签了,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只引进产品,而且迅速形成生产力,靠中国庞大的市场赚了大把的银子。这家一看,没办法了,而且既然能赚很多银子,atv,有没有技术,有没有品牌也就无所谓了,然后就纷纷缴械投降了。 中国高速动车组这次技术引进就完美地执行了战略买家策略,可谓现代版的二桃杀三士。当然,中国铁路装备现代化技术引进并不只有高速动车组一款,而是包括三款产品:高速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大功率内燃机车。因为三款产品技术引进的策略与路径基本是一致的,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整个过程及过程中的细节,更多情况下我们就以动车组的引进作为事件的主线,中间会插叙另外两款产品引进过程的关键细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