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说,照片发布后,很多专业人士对“即将消逝”的说法颇有微辞,因为这几年,国家剧团始终还有创作演出,桂剧和彩调每周都还是会在柳州的东门戏台免费上演,彩调进校园的推广普及活动也在开展。 年轻的关注者越来越多,但吸引新观众,却不太可能 事实上,在昆明农贸市场呆了十年之久也不为人知的昆明滇剧花灯团,同样也是因为一组在网络上发布的照片,一夜间广为人知。这组名为《这个菜市场的三楼,有一群奇怪的老头儿老太太》的照片,以年轻人的视角,审视着传统艺术的落寞和坚守,打动了很多的同龄人,在网上广为流传。而照片拍摄者,是一位追随了剧团几十年的老观众的外孙。 图片来自公众号“那一座城”《这个菜市场的三楼,有一群奇怪的老头儿老太太》 摄影:大刘和文苑桂彩剧团一样,滇剧花灯团随之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记者,以及年轻好奇的观众。还有热心人在不久前,为剧团捐赠了这些长条桌椅。 记者在昆明连续两天去滇剧花灯团时,两次都遇到了年轻的拍摄者,有做记录片的,也有摄影的。 从事视觉艺术的和达好久前就发现了这个剧团,没事就会来这里坐坐。这一天他带了一个摄影的朋友,两人一下午拍了近千张照片。第一次来的朋友被这个地方深深震撼:“太像电影里的场景了,这里就好像时空凝滞,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反复体会。” 来拍摄照片的摄影爱好者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图团长高芹英说,去年开始年轻观众确实突然多了不少,但大部分来看了一次也就不来了。这些,改变不了剧团什么。 和达和他的朋友承认,剧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样的环境和演剧方式可能吸引不了什么真正的新观众。 含笑和老街也坦言,在整个柳州和广西,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桂剧和彩调为何物,平时看戏的就更少。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后,不少年轻人会有兴趣来看看,但在这样的演出环境里,要留住青年观众,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去年11月,一个16岁的柳州市高中生贺晓嘉在看了网上照片后,立马通过朋友圈召集了8个伙伴搭建了团队,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志愿拍摄了一部7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剧团的生存状况。而这部片子,竟然也是迄今柳州第一部和桂剧有关的纪录片。 贺晓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过去从不关注戏曲,当时就是被那一组照片震撼才萌生的念头:“这个市场离我家非常近,但我在那附近生活了十多年,却从来不知道里面有个剧团。”为了拍摄,贺晓嘉和小伙伴一共去了五次,这也是他们所有人第一次去完整地听一场桂剧。 虽然并不是能全部听懂,但贺晓嘉还是为台上台下老人家的情怀动容。 “我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戏曲都不一样,唱的都是当地人的文化或者生活,他们应该一直这样流传下去”。贺晓嘉这样理解传统戏曲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他才刚刚接触这个东西两个多月。 但贺晓嘉也觉得,剧团这样的演出环境和状态,对他的同龄人来说很难接受,在他看来,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创新。“就好比跆拳道创新出了跆拳舞,二人转也在创新让很多人接受了。但桂剧创新光靠老人家可能做不到,还是需要艺术院团和政府的支持。” 至于具体怎么创新,他也不知道:“我只能说,如果它改变的话,我有可能会去喜欢它。” 他脑海中始终记得那些老人家和他说的话,“唱了一辈子的戏,就是不希望它消失”。 【后记】1956年,我国曾对全国的地方戏曲做过普查,当时还有360多个剧种;而前几年统计显示,地方戏剧已萎缩到100多种。 50多年来,全国已有200多种地方戏在逐渐萎缩、消亡。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