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雪英对这些早已习以为常,她和她的那些老伙伴们最感到难过的,还是有些剧目总有一天就没有人演了。作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桂剧同样有着200多年历史,在他们手里至少还有几十出的剧目能演,同样可以一年都不重样。但在年轻一代的演员手里,翻来覆去也就只能演十几出了。 “没有人找我们去教,也没有人说想学。不像我们那时候,每个年轻演员进团时候都会配一个老师。”韦雪英说起事情总是乐呵呵的样子,并没有痛心疾首,但说道“好多戏只有我们这些退休的能演”时,她的表情还是有些黯然。 观众也越来越少,但韦雪英觉得不是没人看,而是没有人培养市场。“以前我当副团长的时候,每周末都会安排剧场演出,经常满座。现在市剧团的戏每周都在东门戏台免费演出,看的人还是挺多。但总是免费,去剧场买票看戏的人可能就真的没了。其实,市场培育一下,还是可以的。” “可是那些就要失传的剧目为什么也没有人整理和录像呢?”韦雪英笑笑说,“不知道。还是没人重视吧。” 2010年,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柳州市将原来的市歌舞团、市桂剧团、市彩调团、市粤剧团和柳州文化艺术中心合并成立了柳州市艺术剧院。在韦雪英的印象中,原来就不景气的桂剧和彩调在合并后就更不受重视了。 “可能还是歌舞比较有市场吧,很多桂剧和彩调演员就都在歌舞演出里当配演。学戏传承和固定剧场演出的事情,就更没人管了。” “彩调”演出公告 含笑 图年轻网友的摄影记录,让一切有所改变 然而,就在去年,文苑桂彩剧团一下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韦团长至今不太清楚,为什么几个月内,剧场内忽然出现了这么多记者和年轻人。甚至还有个中学生来向她拜师学艺,并真的学会了一出戏。 去年底,剧团还被评上了柳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每年可以拿到一万元的政府资助。 而这些的起因,都是三个月前网友“含笑”在自己微博上发表的一组照片。照片以“即将消逝的桂剧”为题,记录了剧团的台前幕后。之后,不仅有记者络绎不绝前去采访,甚至有当地媒体因此发起了“桂剧,我不能失去你”的走进非遗主题活动。 正在上妆的演员。含笑 图在柳州,记者见到了含笑。在一家大型国企有稳定工作的他爱好摄影,去拍摄剧团也是因为有朋友说起:“我以前来过好多次这个市场,但从来不知道这里有个剧团,更不知道柳州还有桂剧演出。所以那天就想去看看。” “其实这也是我第二次来”。陪澎湃新闻记者一起到广雅综合市场再度探访,含笑指指前方一个书画馆的大红招牌说,“第一次来的时候,本以为是在那里,没想到,竟然是这里”,他指着右手边一条幽暗的入口,里面赫然是一个简陋公厕。如果不是熟人指路,很难发现,这里竟有个剧场。 他告诉记者,去年这组照片放到网上后,光自己微博就有了100多万的点击量,这还不包括其他平台的转发。之后,有年轻网友根据照片画了漫画,主动拍了纪录片。更有很多网友私信留言,有希望捐赠剧团的,也有人想拜师学艺的。含笑起初还是有些意外,“后来我想,大家可能并不是对这些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网友根据照片画的漫画一起同来重访剧团的还有网友“老街”,过去几年,他一直热心地传播着柳州本土的传统文化,关注文苑桂彩剧团也有好几年。 因为父亲喜欢彩调,老街从小就对这些传统戏曲有认知和感情。他曾经写文章在网上介绍剧团并感慨,“我们在获得大量新的物质和信息的同时,也在悄然失去一些东西,或者正在目睹这些东西慢慢消失,比如彩调。” “我曾经带过不少媒体和摄影来师记录他们,还发起过两次青年体验彩调活动。但含笑的这组照片是影响最大的,他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在拍。最后几乎引发网友沸腾。” 现在有一家视频制作公司的老街,对传统艺术推广有很久的思考:“其实这一次的传播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官方还是可以在传播手段上有更多的尝试。” 剧团的台前幕后。含笑 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