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滴滴来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致使对司机的很多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位。反而在类似成都这样政策相对宽松的地区,服务却比预期效果好。 截至目前,滴滴已拿下了北京、厦门、南京、苏州、天津等11个城市发放的网约车许可证。而竞争对手,神州专车则获得了包括上海在内的18个城市发放的牌照,拥有国企背景的首汽约车则拿下了包括北京在内的17张网约车牌照。
神州专车 滴滴政府事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AI财经社,由于滴滴平台规模较大,申请各地网约车牌照需要通过大量行政审批和数据对接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大多数正式出台了网约车新政的城市,滴滴提交了牌照申请。 当然,有行业人士对此颇有微词:“当Uber可以全力去做无人驾驶实验,在招聘顶尖专家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审核户籍和轴距合不合理上吗?” 不过,也有人从乐观的角度认为,新政是国家从法规层面首次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至少网约车从形式上不再等同于黑车,就如淘宝等电商不等于黑店一样。 滴滴之变 包括滴滴在内的出行平台,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让司机在移动互联网构筑起来的全新出行体系里自由流动,且不断膨胀。但这种膨胀,让当前的中国现行的交通体制有些吃不消了。 随着各地细则落地,以滴滴为代表的出行平台不得不配合。按照北京网约车细则的规定,滴滴于4月1日停止对全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牌网约车进行派单。滴滴运力锐减,一定程度上对用户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的打车成功率、等待时长等造成影响。 “如果平台上参与的车源和司机的数量下降,但乘客需求并没有下降,势必会带来供不应求的状况,进而引起价格上涨。”易观汽车与交通出行研究中心总监张旭对AI财经社说。 与此同时,“打车难,打车贵”的情况频频出现,甚至有媒体也指出“滴滴订单率下滑近9成”。但滴滴公关相关负责人向AI财经社予以明确否认。在该负责人看来,一方面打到车的人永远是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方面公众习惯把北京的情况当作全国来看,但上海北京订单量再多,也只是百万级别,而滴滴全国的日订单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以上。“在这个量级上会有所波动,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根据滴滴官方数据披露,2016年,其平台为超过1750万专、快车司机,在中国400余座城市为近4亿用户提供服务,日完成订单突破2000万。但随着新政以及各地细则的出台和落地,半年过去了,至今滴滴并未对外公布其更新后的订单交易量。 “政策确实带来了一些压力,加上平台自身对服务、安全等门槛的提升,订单的增速没有前两年那么快,但是整体还是往前走的。”上述人士对AI财经社说。 滴滴为此也在做着相应的改变。新政从某种程度上说,折损了运力,但滴滴开始鼓励用户使用拼车,也想办法激活合规的司机。推出分时计价,在固定时段里用车需求达到顶峰,也把司机集中起来,整体提高用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滴滴因限外牌的运力折损。
上海路边的“滴滴车站” 此外,滴滴也着手新旧业态融合。传统业态的出租车公司靠收分子钱赢利,滴滴与其合作后,提供系统性管理工具,让其拥有线上管理能力,从司机流水和管理上赚钱。 另一个转变是,滴滴在专车市场发力。今年2月,CEO程维和总裁柳青通过内部信,宣布滴滴新成立两大事业群,一个是快捷事业群,旗下有快车、优步、出租车等事业部;另一个是品质出行事业群,包含专车、企业级、豪车和代驾事业部。其中,为配合并适应网约车新政,在2017年滴滴五大战略中,提出“专车决胜”,更注重快捷和品质出行以及用户的体验。 品质出行事业群负责人付强告诉AI财经社,滴滴分为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两个阶段打造专车品牌,以满足有需求用户。 滴滴快捷出行事业群负责人陈汀向AI财经社透露,组织构架的升级能更好地聚集资源,今年滴滴的目标要覆盖中国3000个县市。“网约车目前只承载了中国每天城镇人口出行需求的1%左右,未来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