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麾:我是认为人在年轻时并不仅仅依靠运算,为什么?要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年轻时最强?除了运算能力之外,还因为那时你的脑子是心无旁骛的,比如你「硬件」的能力是100%,在你年轻时可能调动起来80%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接触到社会上很多很多事情,拿1%去干这个,1%去干那个。这可能是无意识的,你认为我在认真下棋,但实际上你不可能认真下,因为你意识已经跑出去了,去考虑家庭、社交等问题。你会担心名誉和金钱,这些东西会把你的80%变成60%,变成40%、30%,并不是你不想用,而你是用不了,你的 CPU 已经被占用了,里边有太多程序了,就是这个概念,这跟人的生理有关系,跟整个社会有关系。 机器之心:许多专业棋手会谈论下棋的「直觉」,或者一种灵光一现的感觉,包括连 DeepMind 也在谈论这个话题。那这种灵感或者直觉的培养,你觉得是一个线性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过程?还是有点像禅宗里的那种顿悟?你是经过一个怎样的路径进入到这种状态的? 樊麾:这个牵扯的就比较广泛,我想有些东西是天分,围棋肯定要靠天分。另外一个就是跟自己的生活有一定关系,你经历过多少东西,你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都能原原本本的反映到你的围棋上面。当然,这不代表你经历的多棋就会更厉害。有时候经历的少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更单纯、更直接。而对于围棋也不一定都是追求有多厉害,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的人是追求一种对围棋的理解和快乐。 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我想无非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一种可持续的精神上的高潮。那要达到这个点的可能就需要一种积累的过程。禅宗里讲,你看过很多树、很多花,扫很多地、做很多饭、挑很多水,你走的多了看的多了突然间就顿悟了,我很喜欢这些故事,里面讲到很多种顿悟都是一个积累。没有人突然间顿悟到什么,它是一点一点积累。在围棋中也是这样,很多我的学生经历一年学习也感觉不到长棋,我说你不要着急,就相当于一个瓶子的水一样,水积在瓶子里面,它顶这个瓶塞,你感觉这瓶水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它还堵在里面,这时不要着急,当水越积越多到一定压力就会把瓶塞顶出去,这时的进步就是种喷涌而出的感觉,是个进步的概念。 机器之心:围棋、国际象棋,甚至数学研究,这些往往被我们认为是人类顶级的智力活动。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在我们眼里是一种天才,或者特别高智商的人。但我们观察这类智力活动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的一个模式就是需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去培养这个能力。比如说成年之后去学围棋,可能就只能当做兴趣了,已经无法取得重要成就了。这是和小孩的大脑可塑性强有关系吗?或者是你刚才提到的小孩的一种「纯洁的心态」? 樊麾:我是搞教育的,可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不管是从各方面,学语言还是学围棋,都是小孩学的比成人快,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给儿童教一个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他会去用,当发现不行会去纠正。那么成人会怎么样?成人说好,我会去用。但有的时候他不会用,他会告诉你,我是想用来着,但这个地方有个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可能不行,所以我才没有用。这个就像禅宗的一个概念,人就像一块海绵,随着年龄增长海绵的水会越来越满,所以当别人给你建议时,你是排斥的,即便他真觉得你是对的,但到时候还是不用。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排斥,而不是思想上的。而儿童是一个更干净的海绵,往里滴多少水它全部可以吸收,所以他们接受东西是最快的。 机器之心:按照你这个思考,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修炼到这种境界,可以在四五十岁时依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心灵状态,那他是不是也可以保持年轻时的围棋水准,或者在艺术和数学方面的水准? 樊麾:有很多人做到过这点,在围棋界有几个人我特别崇拜,比如当年的曹熏铉、赵治勋,他们在那个年龄依然能拿出那么多成绩,这在现在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你再单纯、再保持专一,也很难达到那个时代的感觉。我想到40岁还保持纯净,这个真的做不到,因为你会被社会上很多新的东西把你渲染进去,这是人类必然经历的东西,就像我们发明电脑,我们需要工具,等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