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上海科技馆的4楼,大观资本举办了一场以“出海”为主题的活动。虽然话题小众,但每一位嘉宾的分享都干货满满。 以下为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的分享内容: “出海”这抹新绿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分享,我们和大观资本的几位都是老朋友,一路走过来相互见证。这次分享也是IT桔子在今年第一次对“出海”进行梳理和盘点。 到了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创投寒冬、VR、AI、出海等,于是有了今天分享的标题“创投冬天的那抹新绿”……与创投冬天相关联,不过我觉得是结构化的“创投冬天”,“新绿”用来描述“出海”领域,毕竟“出海”才刚刚开始。 国家、公司、人才 刚才韦老师讲了时空观,我会在时间线上给大家讲历史:我们分成国家、公司、人才。
从国家而言,我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丝绸之路,这是陆路的交通,那时候中国文明和物品向海外输出;第二个是郑和下西洋,这是海路,那时候中国需要向海外学习;现在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第三个“一带一路”,海陆融合到一起了。 说到公司,这可谓中国最活跃的经济组织了。我们主要会讲创业公司这一块,国企央企的“出海”其实规模更大。对创业公司而言,首先是“外贸”,那时候外贸这一块在中国是有人口红利的,再加上中国制造业的红利让中国占领全球。再到后面关健词是“海淘“,中国人购买力更强,要买国外的商品,不过后来海淘被跨境电商取代了,因为反过来国外也要购买中国有品质的商品。 最后面就是“出海”了,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国公司本地化”,不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做为“国外人而生”的全新产品与服务。 第三块就是人才。先是留学、后是海归,到了现在就是“跨境”,“出海”公司里尤其明显,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国外的当地人,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团队。 互联网出海的三个阶段 回溯这种历史后,让我们回到中国的互联网。我们把整个互联网 “出海”也分成三阶段,其实前两步都是历史的回溯,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教训。 2000年到2002年是第一波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那时候风头正旺的比如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是出海的典型,阿里巴巴刚融了2000万美元,马云就想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杀过去,从欧洲开始、到美国,然后再杀到南美,杀到非洲……后面的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更多的是失败和教训。 后面阿里也暂停了全球化、更多做国内的消费经济。到现在十多年之后、阿里巴巴的出海并不顺利,再加上美国大选刚刚落幕,atv,大家对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就更加担忧了,但这是阿里成为世界级公司必然要走的路。
第二阶段是2006年到2012年,那时中国互联网公司是“新贵”,他们的野心就是“划洋而治”,这里有很多公司都进行出海了,比如:百度的日文搜索,2007年上线,2015年已经关闭了;还包括腾讯的Wechat,微信在2011年发布,第2年就发布了国际版,目前进展也不太顺利;还有盛大,08年盛大游戏美国上市,国外投资、收购也很火热,比如Mochi、 Actoz等,到现在也没落。同样是一段失败经验。 这个图是一张很有历史感的图片,它代表了当时搜索引擎的市场,大家可以看当时搜索引擎公司有那么多,但现在已经非常少了,“划洋而治”的野心也没有达到预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的,也是我们现在经历的阶段。整个互联网浪潮在2013年达到了高峰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是在2013年进入互联网创业。这个时候出海的公司所覆盖的领域非常多,此前可能是copy to china,现在则是在工具、游戏、电商、直播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差,将国内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方式输出到全球,我这里列了一些典型公司的logo,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当然出海公司远远多于这个。 正是基于这些越来越多的出海公司,IT桔子接下里有一些观察、总结到的小数据和大家分享。 出海的创业公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