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连载【产品经理技能树】的第 3 篇。 很多产品经理会特别苦恼,用户明明就在街上、就在身边,但感觉总是把握不住用户的心理。 有时聊到他们喜欢的,做出来他们反而不喜欢。有时以为他们不喜欢的,突然哪天就成了爆点。 在有些产品经理的说法里,对需求的把控是要有天赋的。这种天赋更像是「悟道」一样,总是能对用户的心理信手拈来,一拈一个准儿。这叫做对需求的 sense。 还有的产品经理,会认为用户的需求都是要用大规模的用户研究来获取的。这样的方式会像是工程师、数据专家和心理学家的领域范畴。 大家通过一些固有的、科学的方法来得到定量以及定性的需求。 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产品经理应当「顺势而为」,随便做一个 MVP 先扔到市场上看效果,关键在于判断用户使用产品的数据,然后得到一些迭代的指导,去慢慢演化。 在大公司也有类似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常说到的 growth hacker,以数据指导产品设计。 我们可以把这三类分别叫做悟道法、用研法和增长法。
这三类方法究竟有无优劣之分呢?当然有。 不过对他们的优劣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他们适合的场景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对悟道法来说,它强调的是我们要有洞察力,要能理解用户。 用这套方法的话(只要能力充分),对需求的把控应该是非常强的。但相对而言,风险太大。 试想下,我们想象自己就是用户,即使想得再完善,都未必真的是用户所想。更不用说,有很多产品面向的都是无数大众,把控他们的想法是难上加难。 本质上来说,悟道法就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去判断用户。 如果我们是建筑行业从事 50 年的老专家,我们去把控建筑行业用户的需求,可能真的是手到擒来。但 要让我们一下搞明白二次元用户的需求,可能没多少人敢说自己有十年深厚的经验。所以这个方法跟我们的人生经验有关。 另外,作为产品设计者,确实存在一种说不太清的 sense,这个 sense 在一些公司被称为「快速转换成小白用户」或者「以小白用户角度去想事情」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看似简单,但在我从业这些年的观察里,能做到的产品寥寥无几。 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只能看到表面,难以直指重心。 对年轻的产品经理,用悟道法去提炼需求是很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有创业者仿照乔布斯的方法,想出新主意,说「这肯定有需求的」、「做出来用户肯定喜欢」,但最终效果不佳的原因。 其次,用户研究囊括了很多专业的、技术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大都已经有成型的、成体系的知识框架了。其中有很多方法,比如问卷调查、用户访谈,都已经融入到大大小小的公司之中。 对于用户量较大、用户群体复杂的产品,用户研究肯定是必备工具。在这种场景下,仅凭产品经理或者需求分析师去死磕是没意义的。 不过用户研究也有缺点。定量的研究会有数据上的陷阱和偏差,而定性的研究实际上又跟执行者的水平息息相关,也容易出现偏差。 最后,MVP 和 growth hacker 这些概念的火爆,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提供了快速检验的可能。既然能低成本检验了,那在设计之前去花大量人力、物力钻研有什么意义?直接做就好了。 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发掘真实的需求,来优化产品,基本已经是现在产品设计的共识了。 关于这三种方法,可以看这张表:
这么看的话,大概也就清楚了——这三种方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要适当配合的。 所以最合适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个人的经验判断,得到基本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再去用相对严谨周密的用研方法确认,然后用 MVP 、黑客增长以及其它的实践方法做检验,从结果中再继续做判断......周而复始,也就以需求为轴,把整个迭代推动起来了。 在不同的产品和公司,这三者的形式可能各有区别,但都缺一不可。 比如,我见过有的朋友想做某个领域的产品,会不断去推演和琢磨用户可能有的需求,花很长时间去考虑需求的情况、以及如何满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