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世界中,BuzzFeed 已经成了众矢之的。BuzzFeed 看上去似乎拥有一种神奇魔法,它所生产的故事和制作的广告传播范围极广:一条裙子看着到底是白金色还是蓝黑色,一项对阿富汗一间由纳税人出资建立的「鬼魂学校」的调查,或者是一只老猫在宠物食品公司普瑞纳(Purina)的视频中,向一只小猫传授智慧。BuzzFeed 在媒体世界中的竞争对手对这种「魔法」吹毛求疵,认为它们的传播效果只不过是它和 Facebook 一起玩的算法游戏的成果,或者是它花钱买了广告去传播它们的内容,而这两种做法都不能持久;类似「裙子的真实颜色到底是什么」的内容之所以能形成病毒效应,只不过是运气比较好罢了;而和《华盛顿邮报》类似的传统老牌,更是能用它的导流策略给 BuzzFeed 来上一拳。 媒体世界里缺失的那些东西,正好让我们得以理解 Peretti——这个世界上最敏锐的互联网行为观察家之一——如今已经建立起来的东西。BuzzFeed 的成就扎根于它动态的、以学习为导向的文化。BuzzFeed 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反馈回路:它们成熟的数据系统会录入它们生产的文章和视频内容,从而指导 BuzzFeed 去生产和分发自己的广告内容。在一张显示这个系统如何工作的示意图中,Peretti 将之总结为「数据-学习-金钱」。
Jonah Peretti,BuzzFeed CEO 每一个曾经在 Facebook 上转发过 BuzzFeed 的内容的人,都自以为他们了解这个公司。可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地了解 BuzzFeed,他得把所有元素都纳入考察范围内。我花了一整个月时间,对它们的视频、数据、编辑部和广告业务进行了一番探察。「如果我们能从 BuzzFeed 的内容在 Snapchat、Instagram、Twitter、YouTube 和 Facebook 上,以及在巴西和英国两个国家中行之有效的传播中学到点儿什么,从这中间得出一个内容传播的规律,我们就能够对如何制作出受人们喜爱的优质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知。」Peretti 把 BuzzFeed 的内容制作秘诀比作一支自动驾驶车队:车队中的每一辆车学习的是另一辆车的行为,最终,这个车队形成的智慧是一辆单独的车辆的成百上千倍。 BuzzFeed 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它们信奉的是一种既拥抱不断变化、又依然为数据推动的文化。这种组合有其狡猾之处,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今天混乱的商业环境中存活下去的公司,它也是必须的。 「我爱好莱坞。我爱电影。我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我爱电视节目,」BuzzFeed 动画电影部门(Motion Pictures)的负责人 Ze Frank 说,「可是过去的那种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对于今天这个环境来说,已经不那么必须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说这话的时候,Frank——他带领的团队每周发布 65 条原创视频,服务的对象是 YouTube、Facebook、Snapchat 以及一些品牌商——正站在位于洛杉矶中心日落大道上一间占地 52000 平方英尺的制作工作室里面。这里有一个隔音场,一间实验厨房,一个大得像古着店的道具室,两座带有房间的可以作为室内场景重复使用的平房,从屋顶上还能清晰地看到贝弗利山上的好莱坞标志。总之,所有你期待在传统的电影工作室里看到的东西,这里全都有。 作为一名过去的演员,在 2006 年的《The Show》中,Frank 以其断断续续、配有丰富表情的独白,为第一批 YouTube 明星提供了审美标准,但他现在所操持的这个「门店」却是非好莱坞式的。这种做法看上去非常内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没有使用传统的视频制作中那种极度专业化的模式。在那种模式中,编剧可能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一个灯光师,甚至不知道灯光师在团队中是干嘛的。但在 BuzzFeed 的动画电影部门里面,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身兼多职,Ella Mielniczenko 说。在台词全部都由女生念出来的系列喜剧《You Do You》的剧组中,25 岁的 Mielniczenko 既担任编剧,同时也担任制片人和演员。「我之所以能够写得更好,是因为我知道如何执行和制作,」她告诉我,「而我之所以能导演得更好,则是因为我知道摄像机前面的东西应该是怎么样的。」
BuzzFeed 动画电影部门负责人 Ze Frank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