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屡屡遭受雾霾侵袭之时,atv直播,广东省深圳市却是另一番景象。曾经经历过严重雾霾的深圳,现在却因蓝天白云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肯定。 资料显示,2014~2016年深圳市空气质量连续3年实现全面达标。2016年,深圳在国内生产总值(GDP)较1998年增长12倍以上,机动车数量增长5倍以上(机动车保有量全国第三、密度第一),人口数量增加一倍以上的情况下,PM2.5浓度降到27微克/立方米,雾霾日从历史最高值187天减少至27天。 深圳市连续4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双提升”。 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呢? 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源头治霾 深圳形成了以四大支柱产业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 深圳的优良大气环境是经过18年的努力换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端,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1998年的南头半岛酸雨事件浇醒了深圳的开拓者们。至此,深圳开始大力着手治理环境问题。 1998年,在广东省八次党代会上,当时的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把更多的绿地和空间留给子孙后代”的协调发展理念,至今一直成为引领深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实践抓手。 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相继颁布,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以来,深圳连续18年依法治霾,制定了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及大气污染治理法规性文件181件。 1998年,深圳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深圳市1998~2005年环境质量建设目标和任务》为抓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近年来,进一步健全了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 通过采用立法、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整治,2004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拐点,效果初现。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深圳治霾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深圳根据自身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特点,推行产业结构“轻、精、高、新、软、优”的发展战略,由建区之初主要是 “三来一补”的玩具制造、纺织印染、印刷等产业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以金融、物流、文化及高新技术为四大支柱产业及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能源结构方面,深圳坚持优质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开始筹建进口LNG试点项目。 在珠三角各市还在对“照付不议”的天然气如何消化举棋不定的时候,1998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力排众议,主动提高深圳市的出资比例,协调将“广东LNG项目”落户深圳大鹏,项目2006年投产后,深圳获得了占项目总气量46%的份额。 加上以此项目为依托的现货气,深圳地区新上和原有的燃机电厂得以率先在全国将燃料由高污染重油改为清洁的天然气,电厂“油改气”工程成为深圳减排总量最大的大气治理项目,每年减排二氧化硫超过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近两万吨。 此后,结合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项目,深圳市把电厂、锅炉及民用燃料LNG改造等作为整治的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目前,深圳重油使用量减少300万吨以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使用比例上升到13%以上,基本实现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2011年深圳全面禁止使用煤、重油、木柴等高污染燃料,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工商业用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辖区内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分析污染来源,因地制宜,精准施治 深圳为燃煤和燃重油的电厂制定治理技术路线,根据实际强化船舶污染治理。 科学治霾,需要明确污染来源,实施精准治理。 2004年,深圳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市环科院等单位开展大气颗粒物研究,逐步厘清了深圳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特征,为重点治理领域和行业提供数据和决策参考。 2008年,北京大学课题揭示了深圳PM2.5等细颗粒物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机理,明确了电厂、机动车、扬尘、锅炉、工业源是深圳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根据PM2.5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源解析等研究成果,深圳市逐项开始了精准治理之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