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他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其他一切都是虚的。”兰燕飞说。搬家的心情是雀跃的。“真的会有解放的感觉。”她回想起来,语调里都带着笑。 刚去的时候,她保留了在北京的习惯,每天早起都会望向窗外。碧空如洗。上班经过香格里大道,正对面就是玉龙雪山,她每每忍不住去拍。一发到朋友圈,总有北京的朋友开玩笑说要拉黑她。假日出游,到雪山脚下的湖边搭个帐篷,躺在草地上看云朵飘过,有时下点小雨,很快停了,便出现一弯彩虹。兰燕飞想:“我要是在北京,肯定享受不到这个。” 更重要的是,儿子到丽江之后再也没有因为生病去过医院。女儿是二胎,出生在丽江,最初的记忆里,天空是蓝色的。 “当然也会有牺牲,包括人脉、资源。关键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既然选择了这个,我就会负责任,不会后悔。但我没有办法替别人做选择,如果对你而言,工作是最重要的,房子是最重要的,你愿意为这个付出,选择在北京待下去也是可以的,毕竟是个人选择嘛。”兰燕飞说。 考虑到儿子上小学,2016年初,她和丈夫重新找了工作,搬到深圳。理论上,北京机会更多,根基更深,但北京的工作他们一概没有考虑。兰燕飞说,离开的时候她就没想过回去。 “空气变好目前看来还很遥远。可能30年?不一定。50年?那我就太老了。”她说。 行动 “我没关系,但50年就是我孩子的一辈子。”田甜说。 她从前不关心环保。2014年怀女儿时总咳嗽,才对空气污染重视起来。后来看见网上一篇文章:“说洛杉矶雾霾,开始以为只是两三天,结果没想到一霾就是50年。一下子击中了我。” 田甜的儿子今年六岁。2016年7月到内蒙古亲子游,导游带大家去敖包许愿,儿子说出了一句让她完全没想到的话:“希望北京的天也能像内蒙一样蓝。” 她逗儿子:“那我们不回去了好不好?”儿子摇头。 “为什么不好?我们可以带着爸爸、妹妹、姥姥、姥爷一起。” “我只希望北京的天像内蒙一样蓝,我并不想离开北京。” 田甜想起儿时的北京。她是部队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有一天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玩累了就躺在部队里电影院前面的台子上,看着天。天是特别纯净的蓝色,有白云在上面飘,好像伸手就能够到。“特别美。在那以后任何时候,我听到蓝天白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个画面。别人问我你最喜欢的颜色,永远都是天蓝色。” 田甜的丈夫在北京后海边的胡同里长大,是土生土长的“胡同串子”。这个城市承载了一家两代人的生活记忆,“北京”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家,也是扯不断的情感和根脉。田甜羡慕那些从外地来的家庭:“他们有老家,实在不行可以回去。可我没有,北京就是我的家,我能逃到哪儿去?” 2016年12月16日,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18日星期天,田甜一家人早早起床,准备去看少儿京剧。门后衣帽柜上两排挂钩,四个口罩。两岁的女儿习以为常,自己动手,戴不好就喊哥哥帮忙。出门开车,儿子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置,正对着车载净化器的开关,他照例伸手按开。 2016年12月18日,田甜在北京某购物中心室内测得的PM2.5数值显示为315.19。 采访对象供图这是田甜买的第一台净化器,同时买了家用版,摆放在客厅正中央。2015年上半年,她又给女儿房间添置了一台。本次红色预警之前,买了一台放在儿子的书桌上。自己和丈夫卧室里那台送给了爸妈,这一轮重污染来临,她为父母又再下了一单。总共花了近两万块钱。 到了剧院,田甜从包里拿出一个雾霾检测仪放在桌上。PM2.5数值稳定在251微克/立方米,她拍了一张照,心里很沮丧。刚在室外测到的数值是292,室内看来并没有好多少。从剧院出来,她又去了一个艺术中心,一个大型商业中心,在每个地点选三个不同位置,将测得的数据和时间、地点、测霾表品牌等信息一起,上传到微信群和公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