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玮玮
落座后,曲玮玮的第一件事是拿出电脑,“先处理一个工作,很快”。 当她的大四同学都忙着找工作、读研或出国时,21岁的曲玮玮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带着手底下三两人,经营一个公众号。 公号介绍里,她是“两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和“最有故事的女同学”,她的微博认证写着“第十四届、十五届‘作家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1998年,《萌芽》杂志社创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鼓励年轻人创意写作,它的影响力曾辐射全国中学生。 像前辈韩寒和郭敬明一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是曲玮玮头上的光环,它象征着年轻、才华和无限可能的未来——当然,这两位前辈已不再需要用它证明自己。 2016年,这个为年轻人举办的比赛迎来它18岁的“成人礼”。当下,互联网向“创意”张开怀抱,高考作文也不断刷新“新”的定义,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得主从第一届的20个左右增加到65个,但再没能走出“现象级”写作者。 “新概念就像一颗卫星,它最耀眼的光芒,在于它进入轨道之前。”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干事李其纲形容,这颗“卫星”进入轨道之后,就慢慢均衡发展。 那些怀揣文学梦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个“梦工厂”走出的年轻人,有人正向严肃文学进军,有人成了偶像,有人从事图书出版、编剧、情感和时尚写作,还有人创业做起生意。 “偶像韩寒” 曲玮玮选了上海五角场大学城路上的一间咖啡店里和澎湃新闻(香港开奖直播)见面,她现在的住处是附近的一套复式公寓,也当做工作室。 差不多用了5个月左右,她把自己的公号从3万粉丝做到了40万。 公号里的文章主要写爱情,她说这是她擅长的。1995年出生的曲玮玮,刚刚读大四,自称谈了十次以内的恋爱,她的青春期曾长期沉浸在“我喜欢的男生不喜欢我的悲伤中”,而写作能“拯救”了她,因为“可以虚构一个世界”。 曲玮玮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看《萌芽》。《萌芽》在1996年改版后,将读者群定位在“大、中学生”,整本杂志弥漫着浓浓的青春文学气息。 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干事李其纲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一书中提到,《萌芽》杂志社当时的年销量从过去的几十万份下降到一万份,分数导向的语文教育引起教育界和文学界的关注。 新概念作文大赛就在这个背景下横空出世,它倡导无约束的创意写作。 李其纲回忆,参赛者一开始主要集中在上海,为了征集更多参赛者,他们把比赛启事做成海报,给很多学校寄过去。 新概念作文大赛主要面向30岁以下参赛者,分三个组别:A组是高二、高三学生;B组是初一到高一学生;C组是大学生。通常,A组参赛者最多。 家住上海金山区的高二学生韩寒是首届参赛者。那年,他凭借复赛作品《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随后在《萌芽》杂志社的帮助下,出了第一本书《三重门》。 第一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实行和高考挂钩的保送制。和韩寒同时获一等奖的有20人左右,有7位被保送进大学,其中,陈佳勇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韩寒本想高三时也可以这样,但他未升入高三便退学了。 以一个“反应试教育”的叛逆少年形象,韩寒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读“沈从文、张爱玲”长大的曲玮玮,当读到这些比她稍大一点的学生的作品时,感到愉快不已。她开始 “有意识地去看这一群人的作品” 。 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曲玮玮尝试着向新概念作文大赛投了一次稿,没进复赛;高一时再投,又没进。她觉得应该是自己功力不够,只能继续努力。 文学青年 和曲玮玮相比,钱好参赛的经历要顺利许多。 1986年出生的钱好现在是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她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得主,和第六、七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 钱好是浙江湖州人,她从初一开始看《萌芽》,新概念正红火的前两年,她在父亲的鼓励下,选了三四篇作文投过去。 钱好记得,她那篇获奖作品刊登出来后,父亲慌了:“女儿啊,有个事儿你要挺住啊,那个文章不是我们的,他们弄错了。” 实际上,登出来的那篇文章正是钱好写的——“他们在楼下打牌,我在楼上写,也没有打草稿,一气呵成。里面写了对家庭的不满,还写点小暧昧,然后就偷偷封上,剪了一个《萌芽》(投稿表格)贴上寄过去,谁知道最后真的就中了这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