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倡议进而主导改革之人能得善终者甚少,因为无论成败皆有可能成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尽管如今社会环境不同往昔,但道理确实有相通的地方。毕竟“变”终究要触动既有利益,而“革”自然也要有伤筋动骨的过程,抗争和顺从并行不悖。 8月16日,上交所、中国联通香港公司官网相继发布了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包括BAT三巨头及京东、苏宁、中国人寿、中国中车在内的14家企业成为混改的新战略投资者。但这一方案在公布了约5个小时后,于当日22时左右撤下。 酝酿许久的国企混改重头戏,谁也没曾想到还出现这样戏剧性的“乌龙”,而联通一句轻描淡写的“技术性”原因可能很难挡住舆论的暗自揣测和悠悠之口。更令人担忧的是,仅仅是混改方案就已经一波三折,似乎足以暗示这场牵动互联网和国企几大势力的变革,也许要经历一番注定不平的坎坷之路。 混而不改,难见改革诚意 针对此次突发撤销事件,有相关媒体报道和猜测,此前方案与中国证监会的定增新规存在两处明显相悖,关系到最关键的两大问题:定价和比例,这点有可能就是变卦搁置的原因。其实定增新规在推出之际就争议满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直指炒作性重组的同时,势必束缚企业正常的产业重组。 换句话说,如今像联通这样重大的国企混改是否需要遵从新规还未有定论,因而这种不确定性就成了潜在威胁,而现实恰好也证实了该项猜测。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国企混改最后能否得到豁免,还要由中央领导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而一旦批准混改试点的国企不受新规制约,那其过程又该遵从何法何规、其中主体又如何承担责任,都成了现实性问题。 当然仅凭此点,并不能排除其他任何可能性的存在,不过不管原因如何,或许都已经透露出一点,就是联通混改方案的具体细节尚未达成一致。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改革的几大关键问题似乎就变得更加模棱两可,尤其是有关控制权和治理权的决定,将直接关系到混改是否会流于形式。 有关控股权,联通集团公司没有保留51%的控股权,基本上可以确定无疑,不过参考之前的混改方案,即使其仅仅持股36.7%,也掌握着最大话语权。因为一方面,加上员工持股比例为39.4%,而这个比例在股东大会投票上,还是可以保证联通集团否掉需要2/3以上股东同意才能通过的重大方案。 另一方面,参与本次混改最大的投资机构是中国人寿,接手老股的是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基金,这两部分出资主体天然和联通是盟友,这三方合计控股比例绝对高于51%。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之所以说联通集团背后的政府依然牢牢掌握着中国联通,还在于即使完成筹资交易后,事实上其仍将持有中国联通在香港上市子公司53%的股份,而香港上市子公司控制着运营资产,也就是实际的业务运营方。 至于公司治理,按照王晓初的介绍,联通集团在董事会的席位将会减至2人,民营企业增加3人,国有企业加1人。而国家亦会派出3人,另外亦设有独立董事,整体人数亦比现时增加。这三人会以什么身份进入董事会,很有可能成为混改进程的关键,不过可以看到,即使这次联通混改号称力度前所未有,但民营企业在将来董事会中的占比并不高。 由此可见,联通集团对于战略投资者的地位确定也只能做到保守地放宽,至于具体能有多少约束力更难以预测。正如通信专家陈志刚所说,国有资本控股的基本格局、国有产权代理人模式以及运营商高管考核任命选拔机制,都可能不会因为“混改”有多少本质改变。 但是这些关键权责直接关系到联通引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高效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若是那双“看得见的手”依然掌控所有,私人资本更有可能只是缓解联通的资金困境,而混改就有了“圈钱”之嫌。 当然,随着联通混改步入正途,不排除会出现企业争夺话语权的情况,届时这场试点改革的实际意义或许会更大。 优势互补之外,也将产生更复杂的问题 如果说通过公司制和互联网思维来革除国企弊病是相对长远的利益,那么此次混改的现实效果还是要看与互联网巨头合作,能给联通业务改善带来多少刺激,是否能够缩短与移动、电信的差距。 据先前方案透露的总体思路和拟改革内容要点,联通要做的事情整体可归为三个方向:其一,优化4G网络,提高4G网络服务能力,满足数据流量高速增长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高速上网的良好体验。其二,提前布局5G网络建设、抢占市场先机。其三,实现创新业务规模突破,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互联网、支付金融、视频业务等关键领域,提升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 5G网络还为时过早,主要来看传统业务的稳固和新业务的扩展,可以从互联网大型公司和垂直行业公司与联通的不同合作入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