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14日晚间,京东公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j2直播,Q2收入932亿元人民币,净亏损为2.870亿元人民币,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4.030亿元。 对此,京东CFO黄宣德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润超出了预期,京东决定将超出预期的利润用于更多的促销活动,这导致成本上升的同时毛利率有所下滑。然而,亏损真的仅仅是促销活动支出过大所致么?其发展背后存在哪些软肋? 损股民而自肥股权激励7.47亿元 京东2017 Q2财报显示: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二季度京东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已是连续第5个季度盈利。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开奖,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2017 Q2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为2.870亿元,基于Non-GAAP当季则实现净利润9.765亿元。而其中最大的项目,却是高达7.47亿元的股权激励。 广大股民接连亏损的同时,股权激励却高达7亿,或许令人深思。实际上,京东这一作风早已有之。早在2014年上市前夕,京东董事会给了京东董事长刘强东占京东股份4%的期权奖励,摊销了36亿元。这一年,京东全年净亏损了49.41亿元。 用户增速同比下降人均订单大幅降低 回到业务层面,援引京东2017年Q2财报,京东本季度活跃用户增速同比下跌49%。人均订单量仅为7.56,相比于去年的7.78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六月份促销,京东的市场营销费用飙升63%至41亿人民币,这也是这一季度京东人均订单下降的主因,过度的广告投放加上618的大力促销短期内吸引了用户注册,但显然在用户粘性方面表现不足。 用户粘性低、用户增速同比下降的背后,实际反映了经历了多年扩张后,京东市场规模已发展到瓶颈期,处于亟待转型阶段。而多年来的京东广告等粗暴的狂轰滥炸,已使得消费者对其产生疲劳,造成订单量大幅降低。 现存业务模式单一生态青黄不接 当前,京东给人的感觉是急于摆脱“零售企业”的帽子,先是宣布京东金融业务将独立,随后又正式组建了京东物流子集团,还布局了京东保险、京东云、京东智能和海外业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京东仅仅是一个电商零售企业,且过于依赖现存业务。早在毕盛资管6月针对京东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毕盛资产管理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Wong Kok Hoi直接公开对京东当前运营情况提出了异议,称其业务单一,估值存在泡沫。 自2014年5月京东上市以来,京东仍然是直营模式为主(2016年,占了91.4%的收入)。而直营业务中的76%的收入仍然来自低利润率的3C、家电产品,这一品类的线上渗透率已经达到40%,现阶段呈现放缓趋势。虽然京东不断号称社会化开放来拉动自身GMV提升,但始终回避不了自身现存业务模式单一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Q2期间,京东大力发展金融业务,但却存在一个最大的短板——京东金融过度依赖于京东平台来创造收入。 现存业务模式单一,电商发展规模放缓,其他业务也青黄不接。难怪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京东CEO刘强东忙不迭的透露和百度推出的“京百计划”,并称“我们认为公司完全可以抵达100%的中国用户。”然而也留下了伏笔,“但与这些公司的合作在初期,可能对我们的销售额的贡献会比较有限,因为这些合作都需要花一些时间,做一些深度地、关于双方数据的打通,才能够把我们的广告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刘强东解释道。 亲儿子or干儿子?京东开放下的第三方境遇 早先时候,为美化财报提升GMV,京东宣布面向第三方商户全面开放,2017京东Q2财报显示,第三方平台交易额Q2同比增长50%。 然而,由于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与京东平台不一,使得购物体验与自营相比有较大落差,为照顾京东形象,京东开始过河拆桥。2016年4月,京东清洗掉2万多第三方卖家(其中服装服饰类占70%),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其霸凌风格遭到了不少第三方卖家的抗议。 而在今年618期间,京东为美化大促业绩,强制商家进行大促,遭反对后锁死后台,逼迫商家二选一,更是引起舆论哗然。8月初,京东更是在自己平台封杀天天快递、百世汇通,其偏袒亲儿子,霸凌第三方的心思昭然若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