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已经过半,从 2016 年开始火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度过了热度超高的一年。据统计,过去半年共有 120 家以上的 AI 公司获得超过 230 亿元融资。很多公司都在标榜自己有 AI 技术,更多公司则在尝试如何将 AI 融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火热的行情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安的事实。 近两年 AI 在大众认知上的成功,开奖,绝对要归于谷歌的 AlphaGo 项目。去年和今年连续打败李世石和柯洁两大亚洲围棋高手,成功炒热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有意思的是,AlphaGo 荣升「九段」后,谷歌马上就宣布将其「退休」。除了表示谦虚,还有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这个人工智能算法,除了能够打败围棋高手,基本不能应用于任何其他领域。AlphaGo 的命运折射的是整个 AI 行业的困境,花费高昂成本打造的 AI 解决方案无法大规模普及。 如何让 AI 实现规模化应用落地,在 To B 领域如何突破行业障碍,在大众消费层面,如何让 AI 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面对这些 AI 公司共同的疑问,8 月 6 日极客公园前沿社夏季会晤活动中,CMU 机器学习系副主任邢波教授与众多国内 AI 公司创始人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 AI 版 Android 系统的重要性 邢波教授认为,当我们衡量一个工业是否成熟时,通常会看相关的公司能否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这就是为什么历经百年发展的好莱坞可以被称为电影工业,而同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到现在还是导演中心制的作品。虽然 AI 的概念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但其实在近几年发展才突飞猛进。不过,即便接受了全球数百亿美元的投资,AI 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系统,无法制式化,无法量产。 邢波教授分享关于人工智能行业的看法 以手机行业为参考,atv,自 2007 年苹果的 iPhone 定义智能手机之后,目前只有 iOS 和谷歌的安卓两大操作系统,你很难想象一个手机厂商想卖产品的话,需要先自己写个手机系统。但其实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 AI 公司的运作就像是本来只是想做一个手机应用,但是他必须把相关手机的硬件和软件上下游都做到——这显然有点强人所难。 如果按照 AI 产业链来划分的话,目前大部分 AI 公司的业务涉及到的是上游的任务、模型及算法,但是为了实现方案,这些应用公司还需要操心更深层次的软件实现、系统以及设备硬件的选择。这样一个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 AI 实现的成本高昂,同时一个解决方案无法实现复用,最终导致的是 AI 技术难以普及。「目前很多公司打造的 AI 系统或软硬件近似于雕琢工艺品,而不是能够进行量产,复制,和普及的高度鲁棒和易用的工业产品。」邢波教授解释道,他认为如果 AI 是一个产业的话,那么我们目前还处在「AI 的前工业化时代」。 邢波教授指出,正像安卓和 iOS 系统的确立,最终促成了移动应用的爆发,人工智能行业目前也需要一个全新的跨平台的系统。而这样一套系统应该包含从模型、算法到软件实现和操作系统层面。其功能应该包含:兼容多来源数据(如多种数据库)、兼容多种编程语言(如 TensorFlow、Python)、同时能够加载到任何硬件设备,实现跨平台 AI。 这样一套系统的出现,能够为做 AI 产业上游的公司省下大量精力和成本,他们可以专注为客户解决业务需求,在通用功能模块上实现针对用户和特别应用的专门化(如同为不同负载改装飞机,而不是重新从头设计制造飞机以致引擎),而不用担心基础设施等底层系统。同时,免除开发底层系统,也能让 AI 公司的解决方案快速迁移,实现规模化生产,促成 AI 的真正工业化落地。 图片来源:网络 AI 在 B 端的真正市场机遇 如果说 AI 是一支一飞冲天的火箭的话,那么其燃料毫无疑问就是各种海量的数据,没有大量数据,再好的算法和模型也不会起作用。由于互联网技术在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很多 IT 公司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也使得他们成为 AI 关注的重点。目前数据挖掘和使用最多的,就是互联网行业,但真相是,那些被目前 AI 公司忽视的传统行业如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制造、航空以及金融领域,蕴含的才是真正的海量数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