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13:16 来源:IT之家 大数据 /今日头条 /微博 自今日头条上线“微头条”之后,坊间就一直认为其与微博必有一战。具有明显社交属性的“微头条”通过信息流内容分发,也实行明星邀请战略,确实也动了微博的奶酪。 但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社交化的DNA改造并非是单纯的内容分发而已,而是基于社交网络以及内容的重新定位,内容分发起家的今日头条要在短时间内补足以上缺陷尚需一定时日。 这基本上是8月10日,微博与今日头条“开撕”的主要原因,根据微博官方信息披露以及相关媒体报导,第三方新闻平台(已被证实为今日头条)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自媒体账号的内容。微博先行暂停了第三方接口,并表示将会依法维权。 8月9日以来,今日头条作者确实收到了平台官方的邀请授权开通微博内容源的内测通知。通知显示,开通此功能后,头条号平台将提供技术能力,帮助用户将微博等平台发布的内容定期自动发表到今日头条旗下的社交媒体产品——微头条上。 根据微博方面声明,今日头条此次内测显然未经微博方面允许,微博相关人士也证实,头条此举乃是利用技术手段抓取微博内容信息,同步至微头条中。 今日头条是否被冤枉? 2017年1月,微博诉脉脉“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终审宣判,法院驳回了脉脉的上诉,维持原判,认定北京淘友天下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均为脉脉的经营公司)未经用户允许和微博平台授权,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非法获取并使用脉脉注册用户手机通讯录联系人与微博用户的对应关系,构成不正当竞争。 脉脉以“用户授权”为由,读取用户的微博好友信息,并与通讯录数据进行匹配,使未注册脉脉用户以其微博头像出现在其“一度人脉”中。 脉脉认为,其已经得到用户授权,读取数据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但根据“经济日报”报导的司法解释,作为第三方,开发者通过Open API获得用户信息时必须遵循“用户授权+平台授权+用户授权”的原则,即用户同意平台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平台授权第三方获取信息,用户再次授权第三方使用信息。 也即,即便是即便是经过用户授权,在未有平台授权的前提下,第三方开发者依然无法得到信息授权。 回到此次微博与今日头条事件中,今日头条仅获得用户的一次授权,未有微博的官方授权读取微博平台数据,直播,显然是理亏的。 大数据时代的新伦理 大数据对于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如今各大企业也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大大数据的丰富度,以夺得未来发展先机。 但由于法律规则的相对滞后,以及企业对获得大数据的急迫性,采用以上非法手段获得大数据的行为几乎从未停止,8月7日的《财新周刊》也披露了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做法,如通过短信、爬虫等等灰色手段获得第三方数据,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 在脉脉一案中,法院明确要求微博平台提高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力度,“将保护用户数据信息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从伦理上,虽然用户产生的数据归本人所有,这确实也成为非法读取数据惯用解释,但在法律上,平台方面是要承担保护用户个人数据安全责任的。用户不具备辨认非法读取数据的能力,平台方负责数据授权的安全性。 结合伦理以及法律文件,在实际操作中,数据安全的新伦理正在诞生,即,用户虽然是数据的所有者,但数据的使用却需要取得用户和平台的同时许可。 除此,一切解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数据成为各方争抢的“香饽饽”,今日头条也是希望通过读取微博内容数据来加快“微头条”的内容建设,但基于以上新伦理逻辑,我们也可以看到,今日头条作为一家快速成长起来具有明显“独角兽”气质的公司,其采用非法手段读取数据,在法律和伦理上是无法得到支持的。 希望此案件也能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数据可贵,但要磊落。 会影响今日头条社交化进程吗? 今日头条进军社交已是板上钉钉,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已经通过读取微博数据,获得了部分好友数据,atv,也即,通过微博补足社交链,我本人今日头条账号绑定微博之后,会自动将部分微博社交关系带入今日头条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