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还记得下面这些话: 要站在用户的视角做营销,不能自嗨; 一个广告只能聚焦一个核心卖点,不能面面俱到; 文案要视觉化,不能抽象化; 要针对关键竞争对手,实施扬长避短的策略… 是的,这些话经常出现在各种讲营销、讲品牌甚至是讲战略的“干货文章”里,包括我以前写的,也是经常提到这些。 不过,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你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可能感觉文章写的很好,很有道理,也很有启发感。但一旦到了自己这里,要你自己去做某个营销项目,就总觉得摸不着头脑... 比如做饮料的,看见王老吉做的不错,听专家说那是因为它成功定位到“防上火”这个概念。所以,我的产品也要有一个定位。 不过,定什么位呢? 提神?解渴?减肥?清肺?漱口?… 不知道。 再比如做餐饮的,看见星巴克做的不错,听专家说那是因为它的品牌文化是一大特点。所以,我的餐厅也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不过,哪方面的特点呢? 口味?服务?环境?价格?多样性?单款爆品? 不知道。 所以最后很多人都会说: “学那么多理论根本没用,那些人都是事后诸葛而已。真正要做好一件事,还是只能靠自己的经验。” 其实,关于“理论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我也想过,甚至怀疑过,因为我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虽然懂一点理论,看过一点案例,但真做起事情来,也会感觉找不到方向。 不过,后来我想明白了:并不是理论无用,而是我们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运用理论。 一、理论无用,经验为王? 首先,我得为理论正名。 很多人认为:做营销,做创意,做设计等都只能靠自身的经验,atv直播,理论没什么用! 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想凸显自己“经验丰富”的优势,要么就是为自己懒得学习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 虽然经验本身也非常重要,但“依赖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和“有意识地实践被科学证明过的理论”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经验并不准确。(不然为什么这么多骗子利用人们的“经验效应”进行行骗?) 在过去,航空公司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长途航线”更赚钱。所以,当美国政府放松管制之后,一大批航空公司都放弃了“短途航线”,只做“长途航线”。 但后来,所有这样做的航空公司都迎来了巨亏,大陆航空公司的CEO甚至举枪自尽。 这就是大部分人口中的“经验”——照搬过去的模式,迅速作出决策,只为更省脑力。 另外,由经验带来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 在过去,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可能花几十年的时间也想不明白浮力的原理。 而在今天,我们有足够完善的理论体系,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在一周之内弄明白浮力的原理,而且还知道它可以运用于哪些方面。 所以,说“理论没有用”完全是一种无知的偏见。 如果没有那些公式和理论,人类怎么可能把卫星送上太空,并精确计算出其轨迹?即使是经验,也只有最终转化成知识理论才有价值。 二、如何学习理论?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理论无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理论。 很多人以为只要看很多书(其实也不多)就能充满洞见,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个人是否知识渊博,并不取决于他看了什么书,而是如何学习书中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看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直播,有些人高考能考650,而有些人只有400。 说到这,又不得不安利“李叫兽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了,因为我自己也这样实践的: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每当我们学了一个新知识,都应该想一想这个“新知识”跟我以前的“旧知识”有什么联系? 比如我以前学了“心理距离”这个知识——心理距离越近,人对事物的看法就越感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倾向于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 而前几天又学了个新知识——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有煽动性,这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会这么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的演讲内容非常具体,有具体的人,具体的地点等,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性认知) 这两个知识点,相信你已经发现了,它们之间非常相似,几乎可以用来相互解释对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