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表示,未来的跨境合作将从出行产品延伸到智慧交通体系。目前滴滴和国内20多个城市展开的智慧交通合作,从红绿灯大数据优化到潮汐车道设计多种实践,已经引起了新加坡、巴西、韩国和美国的同行和城市管理者的关注。 而信奉“Always be hustling”(激烈勇进)文化的优步,走的是战争路线————战争是一场你是我活的零和游戏。诚然,狼性,是创业公司活下来的必然选择,但是一个公司能否活得好活得久,就取决于该公司是止步于左冲右突的狼性,形成路径依赖,还是分清敌友,既善于战斗,又长于合作。 在开拓全球市场时,Uber采取的是焦土化政策,自信的卡拉尼克,希望干死全球友商,把Uber的旗帜插遍全球,在其全球化早期,这一战略的确相当走向似乎进展迅速,但是,不考虑成本效益,简单粗暴的攻城略地,只能胜在一时,却难以可持续运转。 伴随着Uber外部业务受挫,内部一系列丑闻的爆发,以及卡拉尼克的出局,Uber正在收缩其全球战线。去年退出中国市场后,在东南亚,Uber正在考虑把业务出售给Grab。在欧洲,Uber正打算退出俄罗斯市场。 而政策的多变性,也让uber的全球化接连遭遇打击,法国内政部在2015年就禁止UberPop拼车服务。Uber在中国台湾受到非法营运、计量收费不明确、计价不受监管等多项指控,最终只能宣布暂停服务。今年4月,意大利法院又做出裁决,将禁止Uber在意大利的所有服务。 交通出行的互联网化有着非常独特的因素。比如政策影响、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纠葛。再深度会涉及到智慧交通、城市规划。所以网约车行业需要逐步浸润、改革,顺势而为,取得“最大公约数”。 滴滴“温和推进”的结果,是与Grab取得兄弟般友谊,滴滴总裁柳青在达沃斯会议上与新加坡新加坡副总理Tharman在“包容性增长”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从全球客场到全球主场:打造中企出海新样本 在移动出行领域,滴滴已经在中国市场登顶,对手们难以遥望其项背。和其他中国互联网巨头一样,现在滴滴正在跨过边境线,谋局全球市场。 滴滴出行的2017年年会上,程维明确将国际化定位为五大战略之一,将为此成立“远征军”奔赴海外。今年4月,滴滴宣布完成超5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时,也表示将支持其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而滴滴通过和海外本地化龙头企业合作、结盟,实现全球化布局的温和、共赢路径,或许为中国互联网布局提供了新的样本和启示。 粗略划分,中企出海有三条路径。 第一, 召集内部强兵壮马,派员出海,落地业务,和本地企业竞争,大打消耗战,这是很多中企传统的出海路径。但中企作为后来者,虽然有资金的优势,但未必有当地企业了解本地市场,而且要干死本地企业,难度不小,必然是一场伤亡惨重的拼死对决。如果涉及到敏感领域,通常还会遭受当地政府和政策的刁难。因此,正如多数互联网外企巨头入华,难逃“中国市场失败魔咒”一样,中企以这种方式出海,同样折戟沉沙者众多,而成功案例罕见。 第二, 作为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投资海外企业,这种投资追求的是简单的财务回报。还得背负“国资外流”的压力。 第三, 滴滴模式。以收敛、尊重、协作、共赢代替了简单粗暴的入侵和进攻,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实现资本输血、技术输出和运营支持,最终落地全球化战略。这种共赢共生的出海模式,很像稻盛和夫的理念,“自利者死,利他者生。” 第三种出海模式,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优先选择。 在新加坡,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卡通钱包EZ-Link就使用的阿里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优化公共交通的服务体验。蚂蚁金服则入股韩国、印度版“支付宝”,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腾讯也已在新加坡布局数据中心,开辟出“网络马六甲海峡”。 滴滴、蚂蚁金服对外输出“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模式”。底气在于,过去头顶“山寨”污名的中国公司,已经在赶超硅谷,连《纽约时报》都明确点赞,“中国抄袭美国的时代过去了,在移动领域,美国已经开始抄袭中国”。就移动出行领域,滴滴总裁柳青认为,未来全球交通变革的中心在中国,因为这里有最复杂、最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技术也领跑全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