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12:01 来源:36氪 原标题:民营医院如何建立品牌?硬件、人才、管理、营销缺一不可 编者按:本文选自“动脉网”(ID:vcbeat),36氪经授权发布。 在日前由丁香园主办的医院发展大会上,当被问及对当前中国民营医疗迅速发展的看法,和睦家创始人李碧菁说:”我很害怕“。 她说,医疗本身是个”慢投资“,如果热钱扎堆进入民营医疗,并追求短期回报,肯定会破坏民营医疗的生态,所以值得警惕。 近年,民营医疗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在进入者数量、机构数量和接诊人数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同时,民营医疗也在努力摆脱“暴利”、“过度医疗”等标签,品牌建设成了民营医疗发展的重点。政策向好,行业价值重塑,民营医疗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民营医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业内人士把民营医疗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1985年之前的萌芽阶段、1985-2000年的分类管理阶段、2000-200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之后的政策催化阶段。 1985年之前,办医形式以“国家包办”为主,但同时也允许个人开业行医,作为医疗服务的补充;之后,中央明确“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85年4月,国务院发《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提出了卫生机构分类管理的理念,全方位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关政策包括支持多渠道办医、鼓励医务人员在完成定额工作量的前提下“多点执业”、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从事有偿业余服务,并可进行有偿超额劳动等。 进入新世纪之后,政府进一步规范、鼓励民营医疗的发展,把促进民营医疗发展作为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带动了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进入领域包括医学专科、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政策包括《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意见》等。主要内容一是从所有制角度明确了民营医院的定义、范畴及投资主体,并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 二是允许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原则,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进行经营; 三是明确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采取不同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和管理模式,并且从政策上进一步放宽对社会兴办医疗事业的限制,积极鼓励依靠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 2009年,“新医改”正式开始,国务院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对新形势下民营医疗的发展基本定调,即民营医疗和公立医疗处于同一发展框架之下。 具体执行方式上,政策明确提出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包括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精简放权等。 同时,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职业环境,包括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税收和价格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优化非公立医疗机构用人环境、改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外部学术环境、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鼓励政府购买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等。 历年民营医疗相关政策一览 民营医疗总量和诊疗量极不均衡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医疗服务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在经济持续向好、人口结构调整、城镇化、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等因素影响下持续扩容。据卫计委统计,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约4万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99%,这一数据较发达国家8%左右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异,医疗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