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11:34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英特尔 /PC /人类 认知的最终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正确,而是为了更有效的预测事物发展。 在上一篇笔记中,我们否定了本质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唯一的本质。 本质取决于分类标准,取决于观察的角度。还记得我们第一篇笔记吧,分类之后是归类,归类是为了预测。一个类就是一个模型,一个模型会有很多特征,而“本质”就是其中起决定性的某些特征的概括。一个事物,可以被套用到无数个模型中,因此可以有无数个本质。 假装我们有个朋友叫小明吧。小明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以性别来分类的时候,小明的本质是个男人,因此可以预测,小明会具有“男人”模型的典型特征:喉结、粗嗓音、会娶媳妇等等; 当我们以职业来分类的时候,小明的本质是公司老板,也可以预测他会具有“老板”的诸多特征; 当我们从化学角度来看时,小明本质就是一坨有机物和水的混合体; 当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看,小明是出生在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的人科智人…… 小明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本质,他的本质取决于你将他套用到哪个模型中。 一、 上篇笔记发出来后,有个睿智的朋友评论道,如果不存在唯一的本质,看事物有很多维度,那是否可以说,每个维度都可以有一个确定的本质? 这是个好问题!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源头,本质是从何而来?请原谅我重复下前面讲过的,我们为了更高效地认知世界,我们从一个个地认知升级到了一类一类地认知,于是便有了分类。一个类就是一个模型,而“本质”就是其中起决定性的某些特征的概括。也就是说,本质源于模型。我们讲过,认知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是建立模型。 二、 那么,模型从何而来?人类的知识从何而来? 从个体学习角度来说,有三种方式:随机学习、模仿学习、思考学习。本文暂不展开,埋个伏笔,后续讲到如何提升认知的时候再回来细说。 从知识创造角度来说,有归纳、演绎、类比等。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演绎比归纳和类比更高级(甚至有说,西方擅长演绎而中国擅长归纳)。实际上,归纳、演绎、类比,各有各的作用,也各有各的问题。 归纳法,就是从我们可见的各种事实,各个例证里面,从事实经验的观察里面提炼出一个模型来。我们之前说的“纸张”模型,就是通过归纳法提炼的。如果我们观察了一万只天鹅都是白的,我们便倾向于归纳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归纳法的问题和演绎法正好相反,我们可以确信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只是中间的推导过程,却没有逻辑保证。10000只天鹅是白的,并不能推导出第10001只天鹅也是白的。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归纳法,事实上,正是主张观察、实验的归纳法拉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把人类从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唤醒。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鼻祖,他将归纳法视为科学发现的鼻祖。牛顿同样认为:“在实验物理学上,一切定理均由现象推得,用归纳法推广之。” 演绎法的典范是欧几里得几何,从几条简单的公理出发,一步步推导,得出无数条定理,每一步证明和推导都无懈可击。这种充满形式美感的思维方式,获得了大量拥趸。演绎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做到“长程推理而不失真”,只要前提成立,推理无误,最终的结论也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整个现代科学的大厦就在演绎推进之下建立起来。 三、 演绎法的缺点在于,如果演绎的起点,也就是大前提有问题的话,无论你的逻辑是如何严密,最终的结论也一定是错的。我们所有的学科,往前倒推,直到这个学科的最基础的前提假设——也就是Elon Musk 提倡的第一原则(First Principles)。维基百科中定义道,第一原则是一个基本的,基础的,不言自明的命题或假设,是不能从任何其他命题或假设推断出来的。 遗憾的是,人类所有学科的第一原则,或是基于归纳(比如牛顿力学、进化论),或是基于不言自明的公理(几何学)。前者,我们刚才已经谈过了,归纳得出的结论,并无逻辑保证。后者呢,干脆放弃了论证,直接宣布为是不需要证明的命题——就是这样,你相信就是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