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中国市场,可以尝试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国际合作的方式建立一个全球化平台,实现国际化。”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讲的这句话,是在两年前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当时的程维应该没想到会在18个月后,滴滴已和业务涉及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等1000多个城市的当地优秀合作伙伴展开了密切合作,覆盖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 就在7月24日,联合领投 20 亿美元入主Grab(东南亚最大移动出行平台),这意味着滴滴的全球化布局已经逐渐进入高潮。本轮投资完成后,程维表达了对Grab的高度认可, “Grab从出行行业起步,已在东南亚互联网经济中建立了牢固的领先地位。” 这个傲视独角兽,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开荒时代。 在全球布局这条路上,BAT已经给不了滴滴经验,它能学习的,也只有自己。 500亿美元估值让滴滴成为傲视四方的“独角兽”,当然压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升级。此时摆在程维面前的局面,则是四个“必需”。 一是国内市场已经相对稳定,必需全力拓展全球市场,不能错过世界范围的交通智能化红利;二是在路面资源不能增加的前提下,必需寻求新的方式满足仍然存在的巨大出行刚需;三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现在已经没有参考对象,无论对错都必须再次实现自我突破;四是国际化如同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会踏错,但又必须全力贯透。 这些挑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万个压力山大,即便是程维+柳青这样的黄金组合,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的诱惑也是满满,可以像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程维对此很清楚,“因为几乎没有中国互联网公司有特别成功的经验,尤其是这种O2O线下部分比较‘重’的,我们也在摸索。” 开启中企出海的4.0版图,趟出国际化的“第三条路”。这是滴滴出行500亿美元估值后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 “哪怕做不好也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未来对中国公司国际化也有帮助。”程维话中的那丝哀兵必胜,也透露出了决绝。 既然没有前人可以借鉴,既然有了用技术+互联网去深度参与全球交通变革的思路,不妨开始攻城拔寨。 走出去,一国又一国 在今年初的全体大会上,滴滴宣布推进五大战略,包括了修炼内功、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全球布局、洪流落地。其中,国际化不仅是重要一环,而且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今天的滴滴而言,发力国际化的理由和凭借是什么?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看法是:未来全球交通变革的中心在中国,因为这里有最复杂、最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技术也领跑全球。 她讲这句话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美国的Lyft、印度Ola、巴西99、新加坡Grab……对于滴滴出行和其投资的这些当地出行服务商来说,“最重要使命是如何解决全球最优的同时,包容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滴滴的国际化并非全球市场买买买,而是希望开启中企出海4.0版,输出资金+商业模式创新+核心技术。 2015年的下半年,滴滴出行先后投资了新加坡的Grab、印度的Ola,美国的Lyft,等于是在东南亚、印度和美国等出行服务主要战场,以资本进行了布局。 但是从2016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滴滴出行的投资动作,都频频出现“战略”一词,滴滴更愿意采用资本输出+业务模式输出。以今年1月滴滴出行与巴西99的战略合作形式为例:协议明确了除了资本层面,滴滴同时会向99提供技术、产品、运营经验、业务规划等全方位战略支持。 通俗点讲,滴滴在这些市场锁定最具竞争力的出行服务企业后,不是吃掉,而是扶上马、送一程。 从Grab创始人陈炳耀上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他表示滴滴和Grab更像是互相尊重的伙伴:“这种合作关系保证了我们可以更好地立足当地,尊重当地的市场条件。” 显然,对陈炳耀和陈慧伶这两个新加坡年轻创业者来说,2012年创办的Grab尽管过去五年里在东南亚7个国家扎下了根基,拥有了近110万平台司机,但是挑战和市场竞争依然艰巨。 不仅有资金的支持,还可以在出行服务领域提供经过中国市场锤炼的技术能力、运营经验,滴滴自然是陈炳耀的最佳选择。Grab需要的是尊重、协作和共同成长,而这次的进一步合作,也让滴滴与更多的“Grab”,在当地市场立起了示范的标杆。 GMIC峰会上滴滴创始人、CEO程维与Grab联合创始人、CEO陈炳耀探讨企业战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