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的最基础的技术上,我们对于人货场的细节设计上、满足上,都还要下很多的功夫,不管是线上的电商运营,线下的店铺运营,都还是有非常多的技术需要我们做运营的人或者做产品的人悉心去研究解决的,这中间才是我们这一批人存在在这个市场当中的价值。不管有没有真正的新零售,我们都应该把零售的核心和效率化做得更加的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人货场三个之间的转变,究竟这三个要素之间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安利英:先说人吧,首先人的话,就是比如说咱们放在中国来讲。过去20年前进入到北京工作的时候,人对于消费满足来讲。我当时刚工作的时候北京能买到美宝莲都很幸福了,那个时候哪里知道雅诗兰黛都没有,人的消费心理,你不知道哪里是底线。现在我觉得人的满足是没有的,跟当年我19年前去买那68块钱的美宝莲的时候想法是不一样的。 货是极大的丰富。过去我在19年前做零售的时候我记得开的一家店,整个SKU数其实不到1万支,我去年因为搬家翻了很多的资料。我原来在做采购的时候,现在随便一家卖场五六百家是很多的。 场,原来说我们开店做测算是10公里甚至15公里的商品,现在做商圈基本上3公里就足够了,3公里一定要去到天桥的那边,这个一定是我们只做天桥这边的生意,所做的物理半径越来越跟英国或者欧洲比较接近,所以我个人人货场在经过年代更迭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国极其幅员辽阔的,人也有变化,货也有变化,场地也有变化,当地的人情世故和消费心理都有变化,这才是在中国做零售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这也是老外搞不定的事。 聂迪:新零售其实也是一个三角关系,是卖场、品牌、用户之间的互动,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技术解决方案里面,其实更多关注的是商超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用户体验。但最后还有一个品牌怎么来介入。 火星兔子就是在把品牌怎么来引入到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这个在电商上是已经完全实现了,但是在线下门店一直由于渠道的阻隔,或者说成本比较高,所以这个用户永远和品牌商是没有办法互动的。 奚亮:通常理解新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根据我对零售行业的观察,新是一个动词,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情况。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这里面的人和技术两个维度发生了变化。过去零售就是卖货,就是满足消费者对东西的需求,这是最直接的,可能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但是其实目前的消费者,就是大家容易看到一个对重要的需求还在变化,更加的个性化。 第二个可能还是在于其实最终每一个人,如果从哲学意义上来讲都是在消费时间。过去来讲可能对于商品有一些消费,但是现在消费者还有一个需求,他其实是希望零售商能够给予他一个消费优质时间的这个窗口,所以就是说消费者有时候去现在比如卖场越来越多的体验式的会更多,所以这是人的变化。其实技术是商业无可争议的驱动力,技术变化也是一个很关键的。 王曦:如果我看这个新,可能会把它从两个角度去分。一个是新零售它作为一个噱头,作为一个概念,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另外一个就是因为用户体验角度的新而给零售商的运营角度提出的这些新的需求,使得他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运营模式。 比如从人开始,基于一系列的可能很大规模的数据,或者很深维度的挖掘去做出判断的,这个事情可能是因为人这个层面的用户体验的需求,从而给企业端的运营层面提出的需求。 比如说货,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SKU出来就爆了,不光是零售,就是线上电商。所以货在运营端提出的需求,又使得零售业主他从技术层面上可能对大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需求。 最后说场,我要把这个零售店面做得非常智能,快速致富,怎么怎么着的体验都会非常好。但是就好像是一个单体机器人,它已经非常智能,能识别用户,完成你的指令。但是我需要很多家这样的门店,怎么样把这些单体智能很强的单元聚合起来,换句话说我可能要研究一下选址问题,店铺建在什么地方。 周羽:从资本市场角度,或者从大宗市场角度,资本市场非常欢迎变化。经常有人说我们经常会高估短期的变化,但是低估中长期的变化。新零售一出来就觉得马上明天就变天了,后天就变天了,但是这个事不会那么快。其实资本看得是这个趋势出来,这个新的东西出来之后对5-10年之后行业是不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个,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到底什么是新零售。其实新零售就是技术提升效率,就是应用技术提升效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