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易观千帆提供的数据,咪咕灵犀的月活为709.45万人次,微软Cortana 的月活人数为47.56万人。5月初的微软Build大会提出全面AI化转型后,Cortana环比增幅上升至34.36%。但在活跃数据上,小厂普遍呈现出下滑趋势。 语音风口说虽然已经炒起来了,但由于技术不完备,资源整合艰难,大部分玩家都出于“熬”的状态。 抢在巨头身前冲刺 无论李志飞、贺晓光还是邬霄云,都意识到,语音助手并不会是一门贩卖流量的入口生意。 “引流的服务大家都愿意做,然而做这个对用户没用,时间长了用户粘性不高,因为你没法在灵犀上完成想要的服务。”2015年,更新到3.0版本时,讯飞发现和手机厂商一样,应用厂商也不愿意把所有数据流程都开放给你,这就导致用户在使用灵犀操作到一定地步,就没法在往下深入操作了。 比如查询明天机票,但查完了无法在咪咕灵犀内完成购买。以及查天气、打电话等功能,虽然让用户感到方便,但显然不是让他们愿意花钱来获取的服务。 贺晓光觉得,破解的方法,是干脆放弃做大而全的引流服务,把垂直领域做深做透。 这意味着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和硬件载体很重要,单纯的助手没有商业模式。“助手就跟鬼上身一样,灌入各种各样的硬件,软硬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商业价值。” 对外,咪咕灵犀以一款to C的语音助手APP的面目示人,但事实上,咪咕灵犀这个概念,几乎等同于讯飞超脑技术平台。 “过去我们什么都接入,但很多真正有需求的内容却做不下去。现在跟很多公司深度合作,他们会把内容给打我们,我们就相当于去到代理。当用户在我这里听了一本书、买了一张票,我能获取数据对你不断学习,知道你的喜好,慢慢就能告诉你,你需要什么,提供更多服务、产品和内容。”贺晓光告诉36氪。 邬霄云的想法一样。 刚回国时,他做过一个基于深度链接的SDK实现应用内搜索的产品。那个项目后来并未做大,但整日与应用商打交道,让他在2014年就想明白一件事——做语音助手,如果自己没有垂直的内容是不靠谱的。应用商肯定不希望你守在它跟用户之间,或者在它的APP里搞。如果想做个自己的界面,嫁接所有第三方功能,就得挨个跟对方谈BD,求对方开放API接口。对创业公司,这个任务太过于艰难。 所以奇点机智选择不通过独立的APP界面提供服务,而是通过底层技术,在用户使用各类应用时,在APP里面提供服务。邬霄云说,目前奇点机智能连接的APP有100多家,日后会试着进一步扩大到1000、甚至10000万家。 咪咕灵犀和奇点机智都在努力扩大服务,但速度还需要更快,因为危险的讯号来了——百度这类巨头开放了免费的开发者平台。尽管为开发者提供的定制化工具还不完善,但创业公司的处境会更艰难。巨头入场,意味着以后单点竞争会演变为生态战。最简单的例子,腾讯的QQ音乐,百度的爱奇艺,阿里的电商,只要有一款助手,巨头很容易在自己的生态内打造一个闭环。 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其一,趁巨头还没作出爆款,尽快建立自己的生态,或连接更多内容和服务商;其二,纯算法生意势必更加难做,一部分公司迫于无奈转去做to C的硬件。 至于技术服务商转型to C,最在吃螃蟹的是出门问问。 那是2014年上半年,出门问问开始做智能硬件,李志飞为此纠结了半年,但想到虽然语音技术有了,但短期内用户不看好,没有流量和收入,技术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他还是下了决心。不过在当时,九成同行认为他在往火坑里蹦。 如今,出门问问依旧没有盈利,但可穿戴设备、车载产品、智能音箱等几款硬件产品,有的开始赚钱了。加之,有百度这样的大厂商开始做免费的开放语音平台,李志飞做硬件的路子,开始被更多做纯to B的业务的算法公司效仿。 今年,以智能音箱居首,语音助手的落地场景开始有明朗的迹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