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Siri出现后,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也为此感到兴奋。当时,讯飞的语音助手项目(包含讯飞输入法和灵犀语音助手),和其他3个方向,是讯飞探索的新业务。 还有更多创业者,前赴后继地投身进来。亚马逊Echo和语音助手Alexa的出现,又激发了一些想从智能音箱,切入语音助手生意的创业者。每隔两个月,邬霄云至少会听说一家新的语音助手公司出现,且多半曾在Google工作。 李志飞甚至觉得,如今算法创业有些过剩了。 但这些这些顶尖的、代表未来、热血沸腾的算法科学家和科技公司们,在现实面前遭遇了困难。 第一道门槛,就是商业化。 灵犀的起步并不算十分顺利。和出门问问在2013年底遇到的情况一样,从讯飞研究院孵化出来后,灵犀空有一身技术,却缺乏落地场景、资源和运营经验,直到跟中国移动合作,灵犀找到了用武之地。 “运营商有到达用户的能力,资源丰富。比如中国移动的咪咕现在在内容上就跟我们有大量合作。”尽管人们因“入口”而疯狂,但贺晓光觉得助手对于创业公司而言,门槛不低。 “需要大量整合资源,而且工具型的东西,来钱慢,小的创业公司耗不起。” “当时其他三条线挣钱挣嗨了,但灵犀开始的时候一年不挣一分钱,公司愿意给它往里投。”贺晓光告诉36氪,灵犀之所以能常年保持战略投入型产品的地位,是因为刘庆峰和时任研究院院长的胡郁,坚信未来语音助手一定能以另外一种形态赚钱。 图灵机器人,当初遇到了同样的状况。2012年,俞志晨创业做了款虫洞语音助手,两年间迅速将种子用户扩大到3500万注册用户。这在当时算不小的规模,然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虫洞,也并未摸索出to C的商业模式。2014年11月,这家公司发布了图灵机器人,并在隔年发布人工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Turing OS,自此虫洞在产品线上退居次位。 第二道门槛,技术不完备限制了用户体验。 虽然搜狗还在做智能语音系统,但搜狗语音助手的IOS版却停摆在2014年的10月23日。此前,这款产品搜狗运营了一年,尽管口碑尚可,但留存率却差强人意。搜狗团队最终的判断是,语音助手是未来的方向,但当时不能成熟地解决用户痛点,产品本身价值不够大。 此后两年间,搜狗一直默默打磨语音技术,直至2016年看到行业准确率有普遍提升,才锁定了车载、智能电视这两大主要场景。 搜狗之所以首选把助手灌入电视,原因在于电视是高频、刚需性硬件。按照王砚峰的标准,这意味着起码每年得有几千万量级的销量。另外,在电视端,用户使用语音输入的比例达到20%。 “去年从乐视电视开始,厂商才逐渐把语音作为标配。我们也是在市场相对成熟,能带出来语音助手的价值时,才决定切入。”搜狗语音交互技术中心负责人王砚峰,认为家庭场景中的语音交互,会是比手机场景更早成熟。 “大家在手机上做的都是通用型助手,既要通过助手把咖啡定了,是不是又可以把京东上的货买了。本质上,助手是想替代手机里所有的APP而存在,甚至超越APP的体验,这意味着它面临的技术等等难题,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即使强大如苹果,用户在最初经历用Siri调用APP、查询天气、安排日程、回复邮件这类小任务的兴奋期后,Siri展露出功能的局限性。 归根结底,凡事要先谈用户体验。 第三道门槛,抱品牌商的大腿不容易。 要做好语音助手,并不止要好算法,更关键的是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所需的用户数据,如今都握在BAT手里,创业公司要是想往前走,至少第一步,要先拿到数据来训练算法。还有什么选择? 这正是大家纷纷抱紧硬件品牌商大腿的原因。 当初出门问问决定自己做“不讨喜”的硬件,也是经历了一番与制造商的撕扯,被逼之下的举动。“当初做个入口级的东西,但要做进去应用不仅要免费,还得求着他们。说服不了他们,又想往前走一步,那我就自己做呗。”李志飞告诉36氪。 前述奇点机智拿下乐视的单子不易,不过他们想不到,以科大讯飞的体量要搞定品牌商,同样充满挑战。 灵犀语音助手(今年5月更名咪咕灵犀)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语音助手平台之一。但贺晓光对灵犀在产业链里的话语权有更高期待。“因为用户水平、整合难度还有IT上的难度,(带来了挑战)。如果我有四个亿用户,更多客户会排队来找我们。” 用户量和活跃度,是助手公司和硬件厂商、内容服务商谈判时的硬指标,能说明消费者是否真的对语音助手具备需求。 但目前,这些数字还不够乐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