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与其在输出端“临渊羡鱼”,不如在输入端“退而结网”。心智计算机的认知观是一种重视输入的认知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永远不知道这些输入最终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但就像长江商学院的口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就像乔布斯说的:“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通过持续输入让内部积累增加,那么,积累的“气压”达到一定程度,输出就会自然喷射。而不要强求输出,内部气压若达不到一定程度,强求喷射只能是徒劳无功。 四、 前面我们给出了一个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模型,但那是个简化的版本。更完整的模型是这样的:
在这个模型表明,计算机内置处理系统的性能、功能,不是它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人类决定的。今天的人工智能虽然在飞速进步,开奖,但其性能、功能依然是由人类的计算机科学家、程序员所决定。等哪天,人工智能可以为自己创造功能、添加功能的时候,才可以说它获得了真正的智能。 甚至按认知科学家马图拉纳和瓦雷拉的自创生理论,这时候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被认为是生命。自创生理论认为,生命和非生命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自创生”。生命可以自己创造自己,非生命只能由其他创造。 计算机与人的不同在于: 计算机不能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它是被人决定的。而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 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关键是,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一点。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提出的心理定向(Mindset)理论:在我们当中,有些人相信智力、性格是不能改变的,对于任务的挑战,倾向于从自己的智商、性格出发;而另一些人则相信智力、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呢?前者,心理学家称之为:固定型心理定向;后者被称之为成长型心理定向。 具有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相信智力是个人所固有的属性。他们更关注输出端,在意自己的表现,避免得到负面评价。他们避开那些可能会失败的挑战,面对失败很少能坚持下去。 具有成长型心理定向的人相信智力是可塑的。他们把能力不断增长看成他们的目标,他们寻找挑战,不怕丢脸,具有高坚持性。 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两种极端,而处在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之间。而且,一个人可能在自己学习数学上是个固定型心理定向者,而在学习外语上又是个成长型心理定向者。心理定向对一个人的坚持性、学习目标、失败感和对成功的追求有极大的影响。 五、 如果我们认为人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那么,这个决定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个机制? 过去,有一种被称之为心脑二元论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我们的脑(处理系统)和意识怎么想,怎么运作,取决于一种更高级的、更底层的东西。这种东西,有种观点,认为是“心”;在弗洛伊德那里,被认为是“潜意识”;在笛卡尔眼中,是大脑中的“小人”。不管这种东西是什么,总是无法避开另一个问题,这种更底层的东西,是不是又被更更底层的东西所决定呢?如果要深究下去,这个问题只能无限退行,没有答案。 模仿自创生理论,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我们是如何决定自己的处理系统。在这个模型中,大脑的处理系统是自创生的,避免了心脑二元论无限退行的窘境。
处理系统决定了安装什么样的模型。 首先,处理系统当中的“价值观”模块决定了安装什么样的模型。例如:一个基督徒的大脑很少可能会去安装如何“清真”地处理食品的模型。 其次,处理系统本身是由各种各样的模型组成,就像电脑的软件系统由各种各样的程序组成。处理系统中的低级模型若没有安装,则无法支持高级模型的安装。因此,处理系统中模型的组成,决定了它可以安装什么样的模型。就像电脑启动时,先运行预置在主板上的BIOS程序,然后由BIOS带动OS(比如Windows)。如果OS上没有相应的运行环境,还得先启动运行环境(也是个程序),比如 .net framework,然后再运行具体的程序。如果没有底层程序的支持,就无法运行高级程序。人脑也是如此,小学数学没学好,是没法学中学数学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