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用户频次上的数据则要逊色一些,以来电为例,此前来电创始人曾透露,每台机柜只有0.7-0.8次。也就是说,共享充电宝目前的使用频次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这可能和市场内目前“七国争雄”的格局有一定关系,混战之下,用户的选择变得多而杂。但随着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会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 用户频次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即用户的感兴趣程度。对共享单车来说,你不光能看见年轻人骑着嗨,你还能看见其他各个年龄段的人在使用他们买菜、接送孩子甚至玩杂技。但充电宝就要差一些,它能带来的体验仅仅是连线充电的快感,十分有限。 当然,用户频次还和产品本身联系紧密,共享单车市场产品的个性化催生了人们的使用欲望,ofo的轻松便捷舒适,摩拜的高大上,小蓝单车的颜值高。即使是占有率低得微不足道的共享单车,也有自己存在的一套“生存哲理”,他们那色彩斑斓的车身和独具一格的名字,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共享充电宝则不具备审美性,机柜式千篇一律,桌面式稍具新颖,但用户能记住的只有:长方形、白色。 所以,共享单车在用户频次上的领先可能是个性化的领先,如果共享充电宝也开始萌生“非主流式”的变革,或许用户会重新审视它,当然,前提是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上。 PK成本、回收期和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不落下风 当我们脱离表面,去看内在的东西时,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就成本而言,共享充电宝总体比共享单车少很多,共享充电宝一般成本在百元左右,而共享单车则跳跃很大,ofo类的单车成本在几百元,而摩拜一类的则达到数千元成本。因此,低成本形成的低门槛造成了资本的大量涌入。 就回收期而言,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大多回收期在数月内,回收期更短,而共享单车则不同,成本高,回收期更长。所以,在成本和回收期上,共享充电宝更胜一筹。不过,最终决定它们高度的都将是盈利模式,即使收回成本,如果盈利模式不成熟,就不能算成功,至少,在商业上是失败的。 现阶段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都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共享单车则通过押金、单车租赁等实现盈利,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方式相差并不大。 PK行业前景,共享充电宝不逊于共享单车 国内知名数据调研机构比达咨询(BDR)最新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ofo市场占有率达51.9%,摩拜市场占有率为40.7%。对于共享单车来说,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未来的结果只有两种,直播,要么像滴滴快滴一样合并,要么进行更为长期的拉锯战。 目前的情况是拉锯战,摩拜和ofo基因完全不同,他们深知相互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两超”的格局会持续多久,就看马云和马化腾什么时候不想互怼了。 而共享充电宝目前还处没有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平台,据艾媒报告显示,来电、小电、街电三家目前具有一定优势,但更多的后来者如HI电、云充吧、魔宝电源等,正在通过铺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短时间内,共享充电宝或许不会形成像摩拜和ofo这样“两超”的情况,只会呈现“多强”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迹象表明,“多强”格局不一定会逊于“两超”。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多强”的格局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原则同样适用于市场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竞争解决行业内部的缺陷,使得更有发展力的平台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共享单车“两超”格局逐渐显现,平台的行业占有率也基本定型,此时,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会趋于平稳,创新动力相对缺乏,因此,“多强”格局的充电宝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比单车的发展更好。 而从未来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倾向于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储电量产品。那么,共享充电宝势必不会仅仅停留在手机充电上,而是转向多种电器的使用。特别对电量不足,开奖,容易断电的城市有很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每年用电量达到350千瓦时。用电需求大,而城市供电不稳定,这可能会使得共享充电宝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多强”格局的共享充电宝在体量上可能会比“两超”格局的共享单车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