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原本是亚马逊的一款尝试性创新产品,但它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红了,同时Alexa语音引擎也迅速被开发者所熟知,CES展会上人们惊讶地发现很多智能硬件设备嵌入了Alexa语音中控,亚马逊就这样消无声息地攻占了语音入口的高地,引得其他厂商眼红耳热,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蠢蠢欲动的中国玩家。对语音技术来说,不同语种间有天然的壁垒,需要有足够的语料库的积累,Alexa在英文交互中表现抢眼,但换到中文领域还需要重新适应,我想Echo之所以没进中国,除了用户、营销等因素外,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吧。国外巨头被挡在门外,这个空档刚好给了中国厂商最好的发展机会,这个已经在美国市场验证过的产品想必谁也不想错过吧~ 智能音箱Copy to China为什么如此艰难? 不过在美国大红大紫的智能音箱在中国市场上却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Copy to China为什么就水土不服了呢?中国玩家以互联网公司为主,没有做硬件的基因,做硬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设计、供应链、制造、渠道都要掌握,首次试水自然有很多坑要趟。中国公司的创新性比起美国公司来还是差那么一截的,看到别人做智能音箱火了就盲目跟风的多,能够做一款原创产品解决中国老百姓实际需求的少。 1. 使用场景 Echo常用功能 这是Echo在美国家庭中使用功能的统计表。亚马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智慧生活的图景:早晨Echo准时叫你起床,为你播放新闻早餐,或你喜欢的音频节目,告诉你今天的日程安排,晚上你回到家它会为你播放喜欢的音乐,帮你订外卖,帮你查询信息,也可以记录重要的事情和设置提醒。 亚马逊Echo的一大亮点就是可以语音控制家里的智能电器,可以语音下单购物,也可以语音叫车,但是中国家庭中本来就没有智能家电,即使有了语音中枢也没有控制的对象,各种应用服务现在也还不能接入。还有美国家庭中使用Echo的一个痛点场景是在开放厨房里,当美国人做饭时发现没有调料或食材了,此时双手又不能空出来,于是语音告诉Echo帮我在亚马逊上下单,Echo就直接帮他购买了。但是中国家庭中这样的场景却很难应用,中国菜做起来油烟比较大,一般是封闭厨房,此时即使有语音交互需求音箱也听不到,中国人也很少会把音箱放在厨房里。 2. 用户需求 智能音箱的落脚点不是智能而是音箱,用户购买也是对音箱的需求。中国人的音箱需求有三类,一是家庭影院,立体环绕声、低音炮这些都是为了提升客厅的整体娱乐体验,二是扬声器,广场舞大妈就有刚性需求,三是小型蓝牙音箱,一般是大学生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宿舍和家里的空间普遍比较小,不支持高端音响设备,又特别喜欢听音乐,所以买个蓝牙音箱,价格在100~200块钱。另外的好处就是可以支持多种场景,家里、户外、车上、聚会都可以使用,其实智能音箱首先应该从这类群体切入。 国产智能音箱技术不过关,现在还基本处于“智障”状态,用户想语音设置闹钟或提醒,它却听不懂,用户交互了几次后无法完成任务也就放弃了,最终只是比普通蓝牙音箱多了个语音打开和调节音量的功能。这样一款智能音箱如果只是比普通音箱加个几十块钱溢价,倒是可以买个尝尝鲜,如果动辄小一千块钱,那用户购买的意愿和驱动力就不强了。 3. 产品设计和质量 对于硬件产品多数消费者还是care外观的,所以美观的设计是调动用户兴趣的第一要素。国外很多音箱是座充,体积也比较大,但是中国消费者还是有便携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在家居这个单一场景使用,出门问问下半年将发布可随身携带的Tichome Mini音箱。 在材质上大部分消费者更青睐金属材质,相对木质和塑料来说。质量过硬、做工精细是硬件产品不可忽视的部分。另外大多数消费者都表示关注音质,但是真正能够分辨音质差别的并不多,很大程度上他们关注的是使用过程中的视听体验,所以还说得过去的音响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4. 内容和生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