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内有两种商业模式,一是提供硬件产品,包括相关教室设计建造和教具等;二是教学服务,目前,STEM教育大多是选修课形式,所以通常机构教学服务是在下午3点半后。 在校外则包括培训机构和家庭端。培训机构是指,一些有自己完整教研体系的公司,给机构输出标准化产品,包括教具、课程、师资培训或教学服务等。 触及家庭端的公司主要有几种模式,一是只输出硬件产品,比如Makeblock;二是通过直营和加盟的方式,拓展门店提供相应教学服务,比如目前规模最大的乐博乐博;三是在线教学,通过软件平台、或直播录播课,直播,提供教学服务,比如编程猫以及鲨鱼公园等。 目前,有很多STEM教育公司同时布局校内和校外,也有很多通过校内市场向校外导流用户,比如寓乐湾、少年创学院、编程猫和喵爪等都是这种模式。 校内校外机构效率提升的不同路径 教育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据统计2016年,CR3为3.26%,CR5为4.17%,而这一现象在新兴的STEM教育市场尤其明显。根据之前分析,目前STEM教育领域尚没有龙头公司出现,公司规模均较小,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是我们专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校内,2017年1月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STEM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给校内市场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目前在北京,小学的STEM类课程课时有明确规定,并且有相应的政府补贴。从当前趋势来看,其它城市也将逐渐普及。需求端的变化决定了校内市场完全有可能跑出规模化企业。 能否规模化取决于其产品线是否完整,以及开拓渠道的能力。公立校通常是集中招标采购,需要的是完整的产品体系,有完整产品线且课程开发能力强的公司,在校内市场更有优势。 与教育领域其它细分赛道一样,进校渠道通常存在地域性,并没有机构能够覆盖全国。进校主要通过学术会议和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校长本身有自己的圈子,而且他们最关心的是教学效果带来的政绩,所以在目前STEM教育市场环境下,校内是存量市场,先发、已经在当地重点学校布局、建立了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将更有机会。 向校内输出硬件产品的账期较长,客单价高但数量少频次低,而教学服务的客单价则大大低于校外,整体毛利率空间并不高。 成本主要是用于拓展渠道的会议和地推成本,以及教研人工成本。随着规模扩张,教研人工成本不会降低,因此,进校机构未来效率提升主要在于掌控渠道能力增强,渠道成本降低。 校外输出标准的机构利润空间较高。输出教学服务的机构主要在于品牌,而与品牌相关的又是前期商业推广能力和持续的教研能力。效率提升空间就在于能否建立核心“粉丝”用户群,以及这一部分用户群的阶层定位。 另外,STEM教育需要动手操作,而且目标用户年龄较小,需要教室监督,因此,在线对于STEM教育公司的效率提升作用有限,更多的是作为向线下导流的获客方式。 五类公司值得关注 2016年,在教育行业350笔融资中,STEM教育公司有16笔,占比4.6%。2017年截至目前,教育行业110笔融资中,STEM教育公司有10笔,占比9.1%,仍较小,但已有向好趋势。 STEM教育融资偏早期,除新三板公司外,目前B轮公司只有寓乐湾、Makeblock和贝尔科教三家。 另外,由于受政策影响大,赛道未来天花板尚不明朗,且模式偏传统,目前与K12、语培和职教相比,行业的估值水平偏低。 根据之前STEM教育面临挑战、规模化及效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关注以下几类机构:已搭建好渠道的进校机构,能够输出标准化产品的机构,有完整教研体系和产品线、且在C端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机构,区域性领先机构,以及有核心创新能力的2C机构。 第一,进校机构。现有教育体制决定了国内STEAM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从公立校入手。随着普及学校的增加,公立校市场在未来三年仍会保持40%-50%的增速,而前期布局早、已有渠道的机构会更有优势。 第二,标准化产品输出机构。产品输出将摆脱教育机构扩张时对人的依赖,有自主教研体系和输出能力的机构将有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