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被迫做慈善来回应外界预期,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此,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从个人行为变为了企业行为,虽然多是被动选择。 后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理念的提出,企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赋予慈善行为以更多的商业目标。慈善行为是企业主动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但还是从属于盈利目的。 1970 年代,戴维·洛克菲勒就提出,企业的投资必须「符合当地民众的需求」,「利用创新的经济可行的方法」,「尊重当地社区的社会规范」。他认为,这样的项目将塑造更富活力的市场,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戴维·洛克菲勒(1915.06.12-2017.03.20)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兄弟中最小的一个 而时至今日,很多大企业的慈善行为更是脱离盈利目的,成为了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部分欧美企业会明确要求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把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利益统筹均衡。这不仅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还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了导向和规范作用。 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起步稍晚,但也在快步追赶。他们的价值观不再停留于企业层面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也包括在个人层面对员工践行利他行为的鼓励。 2012 年,海航集团就曾重奖见义勇为、制服劫机歹徒的机组人员。虽然巨额的鼓励一度受到非议,但这也体现了企业对善举的坚定支持。 不过见义勇为的机会毕竟少见,日常的善举更能温暖人心。如果海航例子太过特殊,那同样属于交通出行行业的滴滴,他们对司机和员工普通善行的鼓励,或许更具说服力。 品牌推广 滴滴专车司机周旭,跨越半个中国将一位病危患者送回家乡落叶归根。33 个小时 3 千多公里,日夜兼程,只是出于专车司机的担当。 滴滴出行大数据员工王先生,用科技为乘客最快匹配司机,最大化实现运力满足,提高乘客出行效率。 这些都是以「择善而行」为价值观的滴滴发现的优秀司机和员工。在该平台的鼓励下,「乐于行善」得到了更广泛的诠释。 滴滴出行相信,只有真心服务消费者、择善而行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而他们的成功,正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作出的表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