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新的主题,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跨入“智慧校园”模式。与“数字化校园”相比,“智慧校园”至少包含这几个方面的转变: 视角,从部门管理转向用户体验; 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个性化精细管理; 架构,从分立应用系统转向集成门户和微服务架构; 目标,从服务流程转为数据分析挖掘和辅助决策; 运行,从B/S、C/S运行模式转向移动互联模式。 这一切转变的后端,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因素,即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里的数据来源于现有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机器日志数据、互联网数据、文档资源数据等。对各类数据进行清洗、关联、整合,形成统一数据集后,才能有效支撑智慧校园的业务运行。因此,对海量、多维、异构数据的充分整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必备要素,这正是大量高校将“大数据”列入十三五重点规划的核心原因。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最完整的IT解决方案架构,在帮助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高校采用了华为的敏捷无线校园网、骨干网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云计算、eSight统一管理平台等组件构建起高性能、高可靠的IT技术架构。 同时,华为也是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之一。从2009年起,华为确立了将大数据作为未来重要方向的战略之一,有节奏地投入大数据领域,从研发、产品、市场、生态各个方面贯彻大数据发展战略。华为秉承开放共赢的态度,积极与大数据相关的各个细分领域解决方案的领军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大数据生态链,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服务环境。 高校当前的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存在两道明显的分界线。第一道分界线存在于底层基础架构层(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云计算)与业务系统之间,第二道分界线位于各个业务系统与综合数据分析应用之间。这些分界线从积极的意义看,是体现了硬件与软件、软件与数据之间的松耦合关系,是系统复杂性的降低和架构适应性的提高,是信息发展的大方向。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分界线的存在也使得基础架构层产生的日志类数据与业务系统的关系型数据之间,无论是数据的形态还是信息的互通方面都存在天然的鸿沟,用户难以发掘这两类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只能任由有价值的数据不断流失。 北京希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希嘉”)自成立之初起,便致力于为高校用户提供大数据全方位解决方案,并很快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希嘉为高校规划的大数据方案是一个包含数据源管理、数据治理、大数据集成平台、开发平台和各种主题应用的完整体系。该体系已经获得了大量高校用户的认可和青睐。2016年,华为与希嘉达成了合作共识,希望共同为高校用户打造一个包含敏捷有线无线网络、信息安全、数据中心、云计算到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华为在基础架构产品方面有多年研发经验,其丰富的产品线、严谨的设计、稳定的日志格式、完整的信息输出,很好地帮助希嘉完善了大数据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对日志数据处理的技术方面,华为向希嘉开放了完整的数据解析规则,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含义的发掘算法。希嘉的研发部门则从上述资源中获得了日志数据的解析方法和含义理解,开发了大量的解析模板和算法框架,实现了对华为日志数据的一键式采集、解析和计算。对于用户而言,这种深度融合的方案显著降低了部署和使用难度,实现了简单的“一站式服务”。用户在图形界面下轻松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操作,无需进行代码开发、兼容性测试等工作。 在华为和希嘉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希嘉的日志处理工具可以完整采集到华为的各种IT设备,包括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存储系统、安全系统、云计算等设备的日志数据,通过预制的模板完成快速解析,形成具有业务意义的结构化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输出到希嘉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中,成为数据仓库中的一类主题数据。用户在数据仓库中,除了可以看到原有的业务类数据外,还可以看到日志类数据。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常常只包含最终状态信息,而日志类数据却包含了与用户及管理业务相关的过程数据、细节信息和模式特征,形成了对传统数据集的重要补充。由此,该方案将基础架构和业务系统在数据资产层面进行了融合,既保留了松散耦合、高度灵活的架构特点,又实现了数据资产的统一存储、统一计算、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模式。 华为和希嘉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日志数据赋予了全新价值,为业务数据赋予了新的维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