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为何会陷入连续20个季度营收下滑的困境,沃森究竟是不是笑话?这两个问题最近似乎又在成为媒体和舆论探讨的焦点。 作为一家百年企业,IBM近几年关注度并不高。甚至有网站编辑称IBM是“流量毒药”,他告诉懂懂,“很长一段时间,IBM的文章都没有流量,都不敢在网上推了。” 但随着巴菲特抛售IBM股票、20个季度营收下滑,IBM又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此外,IBM近年主推的沃森,也开始引起各方讨论。 一时间,IBM这个蓝色巨人重返“新闻眼”。特别是沃森,沃森是IBM较早布局AI的成果,随着AI越来越热,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IBM的沃森也开始引来各方面的讨论。 从5月份硅谷风投企业Social Capital的创始人在接受CNBC采访时冒出 “沃森就是个笑话”,到上周福布斯杂志刊发文章“IBM的沃森是一个笑话吗?”,究竟如何看待蓝色巨人在过去六年多转型期间的问题,如何分析沃森是否能够成为IBM未来3~5年的盈利大杀器,我们认为曾经在IBM有过实战经历,或者与其业务有过“爱恨情仇”用户更有发言权。 在懂懂笔记连续发表两篇对IBM商业模式、市场策略问题的分析文章后,引发了读者广泛的探讨。尤其是在虎嗅、钛媒体、蓝鲸和界面等平台转发后,更吸引了众多IBM前员工(ExIBMer)和业务关联方读者的留言探讨。 懂懂笔记在收集整理这些留言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对于IBM这样的超大型科技企业,真正有发言权的人不是第三方观察家、分析师或记者,而是这些真正用时间、青春、利益和情感,与IBM同患难、共悲喜的人群。所以这一篇文章,要发言的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他们。 “起大早赶晚集”的根源是什么 在《巴菲特“清仓”IBM的背后:战略领先十年,模式落后百年》中,懂懂笔记与一位曾经在IBM纽约州研究院离职的技术大咖A君进行了交流,在文章中他描述了关于IBM过去十年来商业模式的思考。 A君聊起IBM,感怀中仍透露出无比的惋惜。“我亲身经历了IBM把一个伟大的战略,由于执行力和商业理念的失误,导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在他看来,IBM在2008年开始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背后的战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IBM在当时已经判断到,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数据化的社会,数据迅速积累起来之后,全社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价值,那么分析能力就是核心。” 因此,IBM提出了“分析为先”,数据分析能力将成为智慧地球(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点。 但是,IBM选择了一个领先业界至少10年的战略决策,却用了一个百年传统老店的商业模式去行动:就是让客户接受自己的先进理念,但是推销的是自己的高端机器和软件(DB2)。 “回想当年,如此全新的商业理念,让部门内部众多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为之兴奋,但是当商业运作运转起来时,却仍是卖硬件和数据库。两者是不匹配的,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最后这句话,是A君冷静客观分析后的总结。 他举了一个新加坡智慧城市项目的例子。IBM从2011年开始与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合作,A君的团队通过对新加坡中央商务区所有地面交通情况进行分析,对交通信号灯进行了动态调整,避免了交通堵塞。 A君表示,这个项目因为信息化程度高、疏堵效果良好,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福布斯、CNN等媒体都专门到新加坡对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 但是,后来智慧交通项目在新加坡的推广却并不像IBM希望的那样“顺利”。究其原因,是陆路交通管理部门如果想持续进行这样的智慧管理与运营,需要首先缴付巨额的支出,巨大的成本让相关部门望而却步了。 试想,如果供应商把服务和软硬件产品捆绑在了一起,而你在购买硬件以后还要面临很重的运维成本压力。对任何客户而言,都是一道难题。 “我只需要那颗明珠,但是你却把很多鹅卵石也放在一起,要我统统收下。”在他看来,结果不言而喻。 那么,众多ExIBMer或者圈内朋友是如何看待“起大早赶晚集”的问题呢? 微信读者@子子叔: 作为前IBM员工,我觉得说的很客观。很多概念的提出其实非常超前,但是执行力有问题。2000年以后,踏空移动互联,云计算失败再加上碰到糟糕的CEO注定完结。 @冷现飞: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