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代价是什么?这个六次让苹果改变政策的「刺头」告诉了我答案 2017-07-06 16:53来源:极客公园 原标题:科技进步的代价是什么?这个六次让苹果改变政策的「刺头」告诉了我答案 作者: 谁是大英雄 第一次来到中国的 Kyle Wiens 跟我说了一个愿望,他说他希望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手机和电脑都能方便拆解,易于维修,所有人手机都能用的更久。 这听上去很奇怪,如今,人们的追求更多是手机是否更漂亮,电脑是否更强大。在我身边,很多人的手机都是一年一换,甚至半年一换,很少会有人注意到生产它们的资源消耗,以及它们的维修和再利用。 可你不知道的也许是,作为 iFixit 网站创始人,Kyle Wiens 从 14 年前动手拆开并维修了自己第一台电脑后,创办这家网站至今,就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维修自己的东西,「为什么手机零件坏了就必须再买一台新手机,难道轮胎坏了我们要再买一辆汽车吗?」 于是,一份与绿色和平组织合作,名为《2017 电子产品可修复性指南》的报告应运而生(参考资料 1 可免费下载)。 (iFixit 创始人 Kyle Wiens、Zealer Fix 工程师楼斌、 绿色和平组织污染防治组主任 刘华) 这份报告对 2015-2017 年全球的 17 个品牌、44 款畅销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进行可修复性评估,并为它们进行打分,这可能是第一次,数码产品是靠着「维修度」而非「颜值」或「配置」来进行评测排名,而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一份参考,关于环保这件事情,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抗争,不断抗争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码产品便于维修不仅可以让用户使用时间更长,而且也会增加人们对于品牌的好感度,但不论是厂商还是普通消费者,对这件事上的认知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Kyle Wiens 也许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当他把 iFixit 做了十四年后,你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有些事,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应当。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温和的家伙,曾经和《卫报》记者联合起来,一起「迫使」苹果更改了不合理的维修政策,起因只是因为苹果的一次漏洞。 Error 53 的问题很早就出现了,但直到《卫报》的 Miles Brignall 报道这件事情之后,它才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当时希望苹果能给用户一个交代,让大家有权利去维修自己的 iPhone,但在那时候,他们只想让你拿着手机去 Apple Store 修理。 2016 年 2 月,很多 iPhone 用户遭遇了大麻烦。来自《卫报》的报道称,在对 Touch ID Home 键进行第三方修理后,一旦升级 iOS 操作系统,直播,iPhone 就会遇到问题导致手机「变砖」,这就是曾经受到国内外关注的「Error 53」事件。 苹果公司在问题发生后最初的解释称,因为 iPhone 内的安全模块被破坏,一旦用户更换了非匹配的部件,手机就会出现这个问题,直接显示 Error 53,但在问题出现之后,苹果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卫报》的报道成为一条导火索,当时就有用户表示对苹果的解释无法接受,有人说自己的手机屏幕出问题,找人修理时弄坏了指纹识别传感器,但他愿意使用一个不带有指纹识别的手机。可如果苹果只是这样就让自己的手机「变砖」,那为什么不提前告知可能的风险?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 iPhone 6 上市之后的销量非常好,几乎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不少用户都遇到了 Error 53 的问题,当时在 iFixit 上面关于这个问题最多的一篇文章阅读超过了 183000 次,《卫报》的报道也迅速传到国内,一时间成为科技媒体的头条新闻。 Kyle Wiens 说:「对用户来说这绝对是大问题。一方面手机提示要升级系统,另一方面又没有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最后变砖。」他认为苹果应该「允许用户修复后重新校准手机。」 但由于问题大规模出现却得不到解决,当时的 PCVA 律师事务所决定做出集体诉讼,认为苹果对 iPhone 平台控制过多,并向苹果索赔至少 500 万美元。 这场斗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结果却是让人鼓舞的。最终,苹果公司向公众道歉并进行系统升级,解决了手机「变砖」的问题。iFixit 的努力也没有浪费,苹果随后开放了 400 个第三方维修机构,让用户无需再到 Apple Store 就能完成手机维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