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一直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是同样的聪明以及勤奋,直播,那么他们并不会在认知上有多大差异,至少不会因为主观因素。那么往往差异来自于客观因素,比如制度和不同商业模式。最经典的就是过去几年A股分析师和港股分析师的认知差异,互相觉得对方傻叉,其实是不同投资者结构和交易市场制度带来的商业模式不同。 笔者过去几年绝大多数工作是在二级市场,最近也接触了一些一级市场的人。今天也从自己粗浅的认知中去分享我眼中的一二级市场差异。 一级更专,二级更广 首先,一级市场的研究一定比二级市场更加专注,更加细分。比如我们看到在大互联网领域就有许多专项的一级市场基金:互联网金融,电商,互联网内容,社交应用等多个垂直领域。所以单看某一领域,一级市场的人一定会比二级市场懂。比如他们研究互联网金融,会花一两年时间把市场上所有公司和商业模式都做仔细研究。 相比而言,二级市场的特点就是更广,但未必很专。在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上到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去杠杆,下到家电,汽车,互联网,甚至医药等等都能说出个一二。二级市场无论研究员还是基金经理,在单一细分领域一定没有一级市场懂,但是在知识面和广度上会更强。 这个特点源于投资标的限制。一级市场在每个细分领域都很容易找到投资标的,甚至每年还会新创立很多领域:比如共享经济这种。二级市场很多时候行业很好,却没有对应的投资标的。这一段市场奶茶连锁很好,有时和二级市场的人聊一下午喜茶,星巴克,但最后在A股找不到对应投资标的。这会逼迫二级市场必须看的更广,寻找能够落实到投资标的公司。也因为这种“无奈”,二级市场很多时候有更强的想象力。比如2015年大部分计算机公司都变成了互联网公司,拥有了“入口”价值。 一二级变现的差异 二级市场的好处是流动性好,这也在变现上得到了展现。根据我自己的统计,一级和二级市场分析师,在同等工作年限的情况下,二级市场分析师收入往往比一级市场的要高。比如同样是工作五年在一线机构工作的研究员,二级市场的年收入就往往比一级市场要高。 我们从变现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二级市场如果真的给公司推荐了十倍股,随时都可以卖掉。如果真的挖掘到一年涨四五倍的股票,年底就能卖掉获利了结,然后研究员基本上还是能拿到一个比例不错的奖金。然而一级市场,一个项目的退出往往要几年时间。基金的收益分配有时候要等长达十年左右,这让一级市场的变现就变得很慢。 这也造成了,为什么我身边同龄人中,在二级市场工作的收入基本上比一级市场要高。 一级更长,二级清零 虽然变现快,但二级市场同样面临另一个问题:每年清零。 在中国,投资者对于二级市场产品的考核基本上是一年到三年,不太会更长,而股票市场明年过来12月31日后又要开始清零。这导致即使二级市场最牛的投资大佬,每年都要保持持续进步和学习,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于投资来说短期影响因素是运气和技能,长期只有技能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的技能无法持续提高,那他最终的投资业绩也会均值回归。 而比均值回归更可怕的是,二级市场大佬,特别是做私募绝对收益的。如果在某一年表现比较差,可能就会对其之前长期建立的声誉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二级神话不断陨落。甚至在公募基金行业,我们都很少看到特别长青的基金经理。当然,这也和当初一批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开始进入行政角色有关。 但是一级市场,我发现大佬是可以滚雪球的。十年前牛逼的VC,牛逼的大佬,atv直播,大部分今天依然很牛。这也和一级市场的参与者模式有关。最终当落到一些优质项目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到,这就需要人脉资源的积累。而过去的大佬在这一块往往会有比较深的积累。 所以从交易结构看,二级市场更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是适合“屌丝逆袭”,一级市场没有那么强的透明度,在某些方面是“大佬的游戏”。 一二级研究上的差异 一级市场由于公开数据不多,更依靠对于管理层,商业模式的认知,不同公司还会去买独家的数据库,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数据库给所有人用。而一级市场因为看错一个公司的容错成本很高,很多时候会血本无归,对于投资标的研究上会要求更高。 二级市场虽然也会带入对管理层判断,但是定量的研究会更多,比如公司的财报数据,ROE,利润率等。巴菲特每年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看公司的财报去做研究,并没有大量去上市公司的调研。同时,由于9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已经在各自领域做大了,可以通过学习公司的历史中去了解管理层特点和能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