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13:14来源:36氪 原标题:专访熊猫资本毛圣博: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度过更加充实的人生 「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度过更加充实的人生」,这句话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心灵鸡汤,它出自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书中讲述了从1912年后,日本经历的四个消费阶段。毛圣博认为,这是关于消费最深刻的洞察。 最近,我们采访了多个投资人,希望从不同角度,还原新零售的投资逻辑。作为摩拜单车的价值发现者,熊猫资本对明星项目有着怎样独家的思考模式?重新审视新零售,到底能不能投,适不适合VC投,以及如何去认知关于共享模式的种种揣测?下面将这些难题一一抛给毛圣博。 新的消费=新的消费群体 新零售出现的原因,关键在于人群的变迁,新的消费其实就是新的消费群体。最早,大家都买家用电器,现在的人更喜欢买个人用品。购买的同时,其实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打上标签,而标签的背后,反映的则是新消费群体对于生活的态度及其对充实人生的追求。现阶段,主力消费群变成了80、90、00后,年轻人更开放,无论是国外的品牌,还是国内品牌,只要质量好、品味高、符合自身调性,就会有市场,中国正处在一个极度关心品牌的年代。所以,品牌的机会在于,给自己打上一个清晰的标签和定位。 新零售并不存在线上与线下的区别,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都是流量乘以转化率,只是投入和产出比的计算,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可能唯一的差别在于,人群的变迁,带来一波新品牌的崛起,包括他们将如何用中国品牌去影响东南亚,甚至美国、欧洲的消费者。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中,高维打低维,品牌输出都会变成一个必然结果,对于创业者,这是个不错的机会。 对VC而言,投品牌很慢,这是弊端。因为品牌形成较慢,快速崛起的品牌又容易快速地陨落,种种问题造成在这个领域相较早期投资者,PE可能更有机会。所以,VC投的其实不是品牌,而是可以控制上游品牌的渠道,这是目前看到的,对VC来说,唯一的机会。PE的好处就在于,投的时点是这个品牌已经到了平台期时,像当年高瓴投蓝月亮。但VC不同,那个时期,VC已经投不起了,需要更早介入。万事也不是绝对的,如果VC去投品牌,在一个领域或许还有机会,即时尚行业,这个行业的变化巨大,品牌崛起的速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 举个例子,全智贤在《来自星星的你》中戴了7副Gentle Monster的眼镜,这个品牌一下就火了,粉丝觉得全智贤代表了一种品位和文化。这种情况下,品牌迅速「被崛起」,当然它的设计也确实更符合大众需求。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品牌一旦被熟知,销售量上去后,可能有些潮人就又不买了,它永远存在一个悖论。 所以,我理想中的企业,手里永远都能握着新的品牌,可能有10个品牌,过一两年,其中的一两个过时了,再换新的进来,不停更替。这种更换,在时尚行业是有可能的,直播,只要平台有流量,或者本身是渠道平台,跟谁合作都能卖到不小的量。 所以,所谓的线下零售、线上零售,如果不是一个平台型企业,大部分都不适合VC投。淘宝发展了那么多年,线上产生了很多淘品牌,目前为止也没出来几家,毕竟,零售对于VC来说是件难事。 还有一种可投资的方向,把国外成熟的品牌拿到中国,做本土化落地,这也是一种快速做大市场的方式。因为在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口,能产生足够大的市场。 如果真的投完这样的公司,最后发现也不行,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机会,重新思考新零售到底能不能投?到底适不适合VC投? VC投的都是九死一生的公司 到底什么项目适合VC去投?投资的标准逻辑其实不变,并不因新零售的出现而变化。我个人认为是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这个项目有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天花板高,是VC的第一诉求。VC去看一个项目,第一个问题就是它有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其他问题也不用问了。当然,项目能不能做大,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有没有一波大势在那,大浪来了,一个新的模式也可以做得很大。 消费就是一种存量,新零售的业态下,存量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是新的消费人群取代了上一波主力人群,整体消费市场的增长不会很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