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消费升级到底为何物?消费升级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在市场热钱翻涌之际,很多创业者纷纷走上所谓的消费升级领域道路。 如何定义消费升级? 有人会从商品的品质谈,有的人会从价格和品牌去谈。我的理解可能和这些都不大一样。 我认为,并不是东西卖得更贵,品质更好才是消费升级。无论是一个消费品类的增长,还是一种现象级消费产品的火爆,还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品质和品牌,其实都是从商品本身的维度出发去谈消费升级。 我更倾向于从人的角度,或者说从需求的角度去理解消费升级。因为所有的消费都是人在做决策,而决策又是受需求驱动,受人最本原的心理诉求所决定,至于那些品质、品牌和性价比等因素,更多的是人的本质需求折射出来的一些表象。 因此我所理解的消费升级是,现在人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了。人们愿意为节省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时间的利用率,赋予自己时间更多意义的方向上买单。 之前有一个日本的作家三浦展写过一本书叫《第四消费时代》,里面提到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他说,j2直播,“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更加充实的人生”。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非常深的洞察,也可以很恰当地解释当前中国的消费升级潮流。 消费升级在时间和用户标签意义上的四种表现,想和各位一起分享下。 从我对消费升级潮流的观察来看,第一个表现是,同样的时间里,我能不能干两件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说乘车。 很简单的,都是从A点到B点。原来我们租车的时候,想租个车就OK了,甚至我们租的都是清一色的桑塔纳。现在有了各种租车服务,比如凹凸租车、神州租车等,消费者会想,我要不要租一辆奥迪TT或者911?我去越野,能不能租一辆牧马人? 同样是从A点到B点,这背后的变化是什么呢? 以前用户想的更多的是抵达目的地。用户现在想的,是同样的时间里能不能体验更多美好?除了有用,还要有趣。 这是现在80后或者90后用户的更高的诉求。比如在有用的同时,买颜值更高的产品。一个更简单的例子,用户想买一副墨镜,可以挡太阳。这是有用层面的需求。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件事会想,为什么不买潮牌墨镜?挡太阳的同时还可以更加时尚。这是在有用层面之上同时还能愉悦身心的诉求。 这些消费升级的变化,是为了愉悦也好,是为填充时间也好,都是同一时间干两件事。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想度过更加充实的人生。 消费升级的第二个表现是,物品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性价比好就可以,消费者更在意购买决策背后的用户标签。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朋友圈里有朋友集中晒戴森吸尘器。为什么人们买了戴森的吸尘器就愿意晒,买了其他品牌吸尘器就不会有强烈的意愿去晒呢? 我倾向于从两个方面去解释这个现象。 一是从物品本身的消费升级来说。如果从有用的角度去看,从大家的用户体验来看,相比较几百元的吸尘器,戴森吸尘器在清理毛发,颗粒物方面确实明显强的多。戴森吸尘器,包括吹风机的价格也确实比较贵,基本上是普通品牌吸尘器和吹风机的价格的10倍左右,确实是在价格上和用户体验上实现了消费升级。 第二,是因为贵,显示自己土豪的因素人们愿意去晒吗? 也不尽然。 比如现在也有很贵的手机,比如动辄几万、十几万镶满钻石之类的手机。但是非常有钱的人能买得起这种手机也不会买,他仍然会买iPhone,他觉得买这个别人会给他打一个标签,比如土豪、傻子、完全没品位。 之前业内有篇文章讲的中产阶级阶层的流行,气泡水、马拉松、咖啡机,戴森吸尘器等成了中产阶级的身份的标配。这背后其实是给自己打的标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女生去健身房喜欢晒照片。我观察了下,这些经常晒的人,不是重度健身爱好者,而是刚刚加入到健身潮流,办了健身卡的女生,她们会更有动力去晒自己在健身房的照片。发了这个照片之后,就给自己打了一个标签。而那些重度健身爱好者,给自己打标签的又不一样,比如他们更偏爱代表专业度的UnderArmour的紧身衣,而不是耐克或者阿迪达斯那样更大众的运动品牌。 人们不一定要买贵的,但是会买代表自己身份标签的商品和服务,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性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