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不到十亿美元就算丢脸?别听人瞎说!你可能掉进了估值陷阱! 2017-07-04 19:01来源:创新工场 原标题:估值不到十亿美元就算丢脸?别听人瞎说!你可能掉进了估值陷阱! 这是一个追猎“独角兽”的时代。过去几年里,我们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称为“独角兽公司”,它们是创业者里的明星,也是风投追捧的对象。甚至在“独角兽”遍地的情况下,还衍生出了“十角兽”这样的概念。 于是,创业者卯足了劲要打造独角兽企业,投资人对不足十亿美元的退出兴趣寥寥。好像公司不是独角兽就是失败的创业。 Founder Collective的管理合伙人Eric Paley和内容/社区总监Joseph Flaherty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们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完全理解双方的立场。由他们来发出这个声音,确乎是合适的。 简单说来就一句话:没进入“独角兽俱乐部”,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文转载自猎云网 独角兽时代扭曲了人们对于创业成功的概念。对十亿美元级别退出事例的大肆追捧导致了如今数字决定成功的现状。单纯从创业几率而言,创建一家企业并以1亿美元将其出售,这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在如今的创业大环境下,这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这种古怪的想法并不普遍,但很多风投以及行业内观察者却对九位数出头的退出感到无动于衷。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政治记者想要报道的对象是总统和最高法院,而不是州政府。同样,科技记者想要报道的是那些估值达到十亿美元的企业。拥有十亿美元资产的投资者想要投资5000万美元给成功的企业,而1亿美元的退出只能被视作是安慰奖,不值得任何欢呼雀跃。在此基础上,1亿多美元的资本退出就像是特大等级的人才收购而已。 为了了解这一种现实扭曲的来龙去脉,我们研究了过去几十年来一类特殊的成功创始人——那些之后成为风投的创始人。我们利用横向分析法研究了顶尖的风投公司,发现了63位曾经有过创业背景的投资人。这部分人中有11位创建的公司成功上市或是公司以10亿美元以上的价格出售。 许多成功的投资者都创办了一些卓越的初创企业,但在现今扭曲的成功标准下,这仅仅只是“适中”的表现。过去十年来,Y Combinator的Paul Graham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的风投之一,而他的初创企业Viaweb当时的收购价格“仅”为4900万美元。依据任何一种合理的标准来看,Viaweb都可以算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可在现今夸张的宣传以及大量融资活动的衬托下,这可就说不准了。公司在出售之前融资额仅为250万美元——所以4900万美元的出售价格算是一笔非常丰厚的回报,这也预示了Paul Graham的未来会取得巨大成功。事实证明,小规模退出也能带来大收益。 注意: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名单。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投资退出很难获得精确数值,但是可以查询到相关引文。考虑到一些数据并未公开,我们假定收购价格低于买家的实质性门槛。 轻视1亿美元的成功案例 如果一家公司以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的话,不但风投会时常嘲讽之,这还会沦为初创企业这个大群体的笑柄。Aaron Patzer因创办了个人理财网站Mint.com而闻名,网站的用户体验也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以至于Intuit斥资1.7亿美元收购了它。Aaron本人并不推崇“要么做大要么死”的业界观念。事实上,他只是凭此大赚了一笔,之后却也因此广受奚落。大家对于“1亿美元级别”的小规模出售嗤之以鼻,以至于Urban Dictionary(俗语字典)中甚至有一个词条是用来形容过早因蝇头小利出售自己创企的行为,即“Pulling a Patzer”。我是认真的,不信你自己可以去查一查。 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最近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科技巨头。这笔交易让我们在短期时间内获得了数倍的回报,每一位联合创始人赚的钱都比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去年一年的年薪要高。这是公司预料过的最理想的结果了,对每一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成功。 在业界疯狂痴迷“独角兽”的创企时代,缺乏对这些成功的认可,往好里说可以算是一种愿景的破灭,往坏里说就是愤世嫉俗的态度。 “要么做大要么死”已经成为一个不通的逻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