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包括儒勒·凡尔纳在内的几个法国艺术家凑在一起,通过绘制插画的方式想象出了一百年后——也就是时至今日——的人类生活。 有些设想已经实现,比如自动打扫的机器(扫地机器人)、可以看到他人的通话装置(视频电话)、不需要烧柴的壁炉(恒温空调)等。 有些设想过于夸张,以至于正在曲线解决的途中,比如远程遥控制造房屋(3D打印)、瞬间将鸡蛋孵化成为小鸡的设备(克隆工程)、借助翅膀飞翔送信的邮差(无人机)等。 其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发明:在巴黎街头的时装店内,将有自动测量顾客身体数据的仪器,同时指挥机器裁缝为他在现场缝制一套当季最为流行的成衣。 显然,这种似有违背生产规律的理想,可能尚需时间淬炼,但是在局部的解决方案上,现代科技已经有了一些答案。 以虚拟更衣室为例,早在2008年,德国的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就将AR技术应用到了模拟试衣环节,用户站在「魔镜」面前,就能一键体验身着不同服装的形象。 只是,在实验室里做出一项发明,和将这项发明推向市场,往往具备两种迥异的难度,前者需要智力,而后者需要的却不止是智力。 美国南加州大学商科教授杰勒德·特列斯曾经基于五十余家新兴企业的调研获得有违主流观念的数据结论,即:那些携着技术创新的提前进入市场的企业,平均市场占有率不足10%,而晚于它们的时机跟随加入市场的企业,却获得了超过30%的市场份额。 这被杰勒德·特列斯定义为「先动者劣势」,像是柯达公司在8mm摄像机、丰田公司在氢燃料方面,都尝到过苦果。 这也意味着,产业协同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人们的预期,如果无法通过「报酬递增」说服行业共同做大蛋糕,创新往往都会受到孤立。 所以特斯拉的成功才足够的令人称道,埃隆·马斯克曾称「造出一辆电动车不难,但是要把它成批量的卖掉却难如登天」,因为后者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何维持稳定供应链、如何说服用户为新东西买单、如何应对超乎常规的资金压力。 直到汽车工业的巨头相继加码电动车的研发,这种竞争反而帮助特斯拉完成了教育市场的重任,使得公众意识到电动车商品化的趋势。 在消费科技增长迅速的中国,一些更加典型的案例正在浮出水面。 就像阿里曾经大举投资实体商业项目——银泰百货、三江购物、苏宁电器均入口袋——而在马云反复宣扬的「新零售」概念里,也彻底打破了虚实界限。 在市井思维里,实体经济不好搞,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有「功劳」。 由于实体经济的下滑和互联网经济的上升恰好处于同一时间周期,想要摘掉「此消彼长」的帽子并不容易——哪怕指控本身并无任何逻辑依据——但是就像马云所言,无论是淘宝抑或天猫,作为平台的它们并不生产任何商品,其发展壮大离不开背后的商家,而他们恰好正是实体经济的有机部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曾经跟踪调研过淘宝店主这个群体,j2直播,他认为淘宝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劳动力结构变化后的需求:「我们发现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十几岁到30岁,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这对于社会是有贡献的,每一个网店都是一个家庭。买家是在扩展的,卖家是在轮换的。」 与此同时,阿里的「去电商化」,则主动不再将互联网经济置于一段彼此冲突的关系当中,并将产业改制作为一个方向:线下和线上不是相互提防而是统一协作的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缺乏阿里的技术支持,还要注入企业的观念转换,比如不再区别化的对待网销——曾有很多企业把网销当做甩货渠道,线上线下亦无法做到同价销售——到了2016年,累计达到100万家门店做到了数字化的升级换代。 而今年的「天猫618」则成为了集中展示成果的一次契机,在杭州嘉里中心和城西银泰城,天猫开设了「新零售体验馆」,把包括虚拟试衣间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放到了顾客眼前,并得到了大量商家的支持。 这在天猫内部被称作是「智慧门店」的计划,它让许多店铺可以彻底优化和重构现有供应体系,甚至不乏将门店变成体验店的做法:商品只供展示而不毋须当场购买提袋,扫码下单之后可以直接下令物流送货上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