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产品的最初级阶段是这样的:产品的后台有一个“FAQ”,里面储存着一个个的“问答对”。每当用户说一句话,机器就会寻找FAQ中与之最接近的问题,并给出对应的答案。 (单轮问答对话产品的架构) 处于这个阶段的对话产品类似于“搜索引擎”:在FAQ中检索与用户输入最相近的问题。只不过一般的搜索引擎是给出多条相似结果,对话产品只给出最相似的那一个。而且用户与机器的对话也是“一问一答”,并没有连续性。 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对话交互的价值是不明显的:原有的搜索方式效率并不比这样的对话低,用户看到有价值答案的概率没准还大一点。也就是说,这样的产品是很难有用户体验可言的,连最根本的有用性都值得怀疑。 (2)多轮会话 多轮会话是对话产品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允许用户与机器当前的问答与之前若干条对话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多轮会话最大的价值在于减少了用户的输入成本,以及营造了更贴近日常对话的交互体验。 目前多轮会话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对话管理器”,也就是说,每当用户有新的输入,都会先经过对话管理器分析与前文的关系并进行处理(指代消解、成分补全等),再针对处理过后的输入给出对应的答案。 下面这样的多轮对话体验显然是优于去一个个问题地搜索的。这时对话产品具备了初步的有用性,也就有了讨论用户体验的基础。 (多轮对话在查询上很便捷) (3)意图推理 意图推理是对话产品的一个“圣杯属性”,当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时,其价值就会明显的展现出来。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新司机需要购买明天去北京的机票,atv,希望能够选择国航的,同时希望能够在下午5点之前到达;最好便宜一点。那么我在购票时,需要在很多的航班中通过多次筛选来进行比较。甚至还需要打开多个App来进行比较。 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如果考虑填写信息、支付等手续,宝贵的15min就这样没了。但如果有靠谱的对话产品,那么完成这件事情的流程就会变成: User:买一张明天去北京的机票,要国航的;五点前到达,开奖,尽量便宜。 Bot:好的,查到CA XXXX航班,16:00到达,票价XXX元。来自携程。 User:买了吧。 Bot:好的。 整个过程不过1min。这样的功能显然非常有用,后面无非就是去优化对话中的逻辑(什么时候直接执行、什么时候doublecheck、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与措辞了。 (4)个性化 个性化是对话产品的另一个“圣杯属性”,可以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中的易用性。一个对话产品可以获取用户各方面数据,并判断用户的偏好,从而在提供服务时更具针对性。同样是出行的例子: User:订一张明天去北京的机票。 Bot:好的,还是国航五点前到的最便宜的吧? User:对的。 Bot:好的,已经预定了CA XXXX,16:30到,XXX元。来自携程。 Bot:另外这次要和上次一样预定当天的万豪酒店吗? User:订边上的汉庭,这次公司不报销。 Bot:好的。 当产品获得用户的个性化数据之后,就可以避免用户一次一次地下达相似的指令,像秘书一样,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建议,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5)情感互动 在基于GUI的产品中,用户界面的美观程度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有意思:雪中无法送碳,锦上确可添花。 当产品本身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就有问题的时候,界面美如画也然并卵;而当有用性和易用性得到证实之后,美观的界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CUI的产品,视觉界面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机会并不多,“界面美观”这样锦上添花,满足用户感性需求的角色则变成了与用户的情感互动。 与美观的界面类似,当产品具备保证有用性与易用性的能力时,与用户存在情感上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加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愉悦度,从而增加用户粘性。否则情感互动并不能让用户真正愿意使用这个产品。比如: User:我要去北京,定个明晚的酒店。 Bot:好呀好呀,是否要订华贸的万豪酒店? User:订边上的汉庭。 Bot:听起来好杯具,摸摸~ Bot:话说“边上的汉庭”是什么酒店? User:#WTF……(关掉了应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