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一群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学生把工作室定在火炭,具体的地址是离火炭地铁站最远、也是区域内最老的华联工业中心——一座古铜色的工业废弃大楼,在塑料厂和加工厂之间。 周俊辉是最早一批入驻火炭工业区的人,也是工厦里为数不多的、全职投入创作的艺术家。近期创作中,他借鉴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时期影片中的场景和对白,通过重现诸多经典电影,展现香港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为《无间道》系列,还有《重庆森林》。 周俊辉作品“重庆森林” 图片来自:凯尚画廊 伙炭艺术村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些艺术家会定期设公众开放日。周俊辉说他们做了一个统计,来算算这些年来伙炭开放日参观人数的变化, 2003 年 12 月首次以“伙炭”为名举行四天开放日的参与单位共 14 个,参观人数约 600 人次; 2013 年 1 月参与“伙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超过一百间工作室,逾三百位艺术家,六天参观人数超过二万人次。 工厦里面到底有多少类似的文艺机构,确切数据不得而知,没有任何机构或组织对这些栖身在工厦的艺术家做过全面的统计和调查,但在观塘、九龙湾、火炭等工业区已经形成完善艺术生态圈,还有许多分散在葵芳、柴湾等工业区的人。 在马才和看来,工厦的舞室让他有了种“话事权”,在他看来,“那种自由很重要,不受场地限制,掌握主导权是艺术发展的基础。” 但如今他的空间越来越小。 三年前,他刚搬进现在这个舞蹈室的时候花了几十万装修,工厦虽然地方很大,但环境很恶劣,需要花很多钱和精力去装修,“当时连电都没有”,马才和说。排舞要用特别的地板( sprung floor ),马才和铺了差不多两百平方米的新地板,还有镜子,音响器材,对于 Yspace 这种并不算太大的舞团来讲都是大手笔的支出。 半年后这间工厦的租期将满,业主预计还会加租,目前一个月两万块的租金已经让马才和“捱不住”,他想搬去一个更便宜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几十万的装修投资从此烟消云散。马才和认为,越来越多人搬进空置的工厦是租金上涨的原因之一,这是市场规律,但“活化工厦”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活化工厦”政策是香港政府发展局 2009 年提出的,正式实施是在 2010 年的四月,具体来讲,就是容许 15 年以上旧工厦的业主,以免补地价的优惠方式将整幢工厦改装作其它用途,申请活化的工厦可以改建为写字楼、住宅、服务式住宅等。政府“活化工厦”的目的是促进高増值经济活动,带动工业区转型,推动产业发展。 原本无人问津的工厦突然变得很“抢手”,改建后这些工厦用来做酒店或写字楼,利润将相当可观。大集团开始进驻工业区进行各种收购行动,直接导致工厦的租金大幅飙升。 位于观塘骏业街的财利工业大厦楼高五层,于 1963 年落成,前身是铸钢工厂。这里也曾是 Hidden Agenda 最初开业的地方,直到政府推出活化工厦政策,业主要他们一个月内搬走。根据土地注册纪录,一家叫做 EAGLE CROWN HOLDINGS LIMITED 的公司以 1.3 亿港币买下该大厦一至五楼业权,如今已经改成了一个个隔间出租出去。 搬走的前两天, Hidden Agenda 办了一场“马上封音乐会”,两天内有 24 只乐队参加演出。一年多后, Hidden Agenda 又因所在的观塘高良工业大厦被活化,被迫搬迁。 搬迁救亡音乐会 图片来自:Hidden Agenda Facebook 2011 年 12 月 24 起,一连四天,他们又举办了场“搬迁救亡音乐会”, 35 个本土和外国独立乐队,包括 My little airport、黄靖、意色楼等,向 1200 多名观众致意暂别,相对一年前的音乐会,表演的乐队以及参加的人数都大大增加。搬迁前的一晚,高良工业大厦的候梯间挤得水泄不通。 周俊辉开玩笑说,近年来比起他在艺术上的成就,焦点更多是他在工厦艺术家权益维护方面的作为,“现在记者已经都不问我关于创作的事情了”。 他给了《好奇心日报》一组数据, 2001 至 2003 年,华联工业中心每月租金每平方呎(约为 0.093 平方米)港币 3.5 元,售价每平方呎港币 160 元; 2013 年,华联工业中心每月租金每平方呎港币 9 元,售价每平方呎港币 3000 元。十年租金升幅达 157% ,售价升幅更达 1775% 。原本的工厦艺术家接受不了高昂的租金,搬走的搬走,留下来的也要多找朋友合租。政府的“活化工厦”项目已经于去年的三月结束,最终得到批准“活化”的工厦约占一成,但暴涨的租金却也不可能再降下来了。 除了租金之外,工厦艺术家还面对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从上世纪 60 年沿用至今的《工厂及工业经营条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