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快将首期储好/小小单位勉强可供到/又或者继续在工厦交平租 /再不断旅游更多回忆可以储” 香港观塘区两百多个工业大厦里,至少有一百多个乐队,这是业仔——一个栖身在此处的独立音乐人的估算。但黄津珏却有不同看法,“这里可能有超过一千支的独立乐队”。黄津珏是一家叫做 Hidden Agenda 的 live house 的创办人,后者曾被 Time Out 杂志评为香港最佳表演场所,在香港有 “Band 界红馆”之称。 入夜的观塘工业区人迹罕至,但每逢周末,就会有一群穿着 band T 恤的年轻人聚集在此处。你跟着他们进到货运电梯里,就能听到楼上传来的音乐声。 观塘工业区位于香港九龙东南部,曾经是香港最大型的工业区,1950 年代后期,香港从动荡中稳定下来,之后的三十年,轻工业发展迅猛,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家庭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却因管理不完善,频发意外。于是,香港政府决定建工厂大厦。 1957 年,第一座工业大厦在九龙长沙湾区落成,从此之后,新界荃湾、九龙新浦岗、牛头角等地的工厂大厦纷纷建立。政府建造的工厂大厦的租用率甚至一度达到饱和,私人工业大厦纷纷出现。而随着人力、土地成本上涨,欧美国家对香港实施贸易配额,以及内地 1979 年改革开放,香港生产线开始北移,不少工厦便空置了下来。 据统计,目前香港共有 1448 幢老旧的工业大厦。废弃的厂房租金低廉、空间大、楼底高, 但业主无法将它们改为其它商业用途,所以即便是低价,有人肯租便很乐意。 乐队、舞蹈工作室这样的独立团体就在这时候纷纷找上门来——说起条件实在理想,工业区没有噪音管制问题,就连工厦里面的货梯都很适合搬运乐器。 六十年代的观塘工业区 图片来自:巴士线演义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工业大厦一度成为生计窘迫的文艺青年的天堂——正如 My Little Airport 在《我在暗中储首期》中唱的那样:“我已快将首期储好/小小单位勉强可供到/又或者继续在工厦交平租 /再不断旅游更多回忆可以储”。 马才和是 2002 年搬到工厦的,他的舞室在葵芳,这个曾经有大量纺织厂的工业区,在 1980 年代以后也出现了大量空置的工厦。 马才和跳舞跳了很多年,也“转战”了不少地方。他之前是香港城市当代艺术团的舞者,后来跟妻子 Mandy 成立了舞团“Yspace 多空间”。 1996 年的时候,他没有钱,就跟妻子跑去新界。当时新界有些农民已经不种地了,马才和用空置的屋子来做舞蹈室、办公室以及住所。那段时间,他们在院子跟农田里演出。 就这样过了三年,他申请到了一笔艺术发展局的资助,租了个办公室和舞蹈室。但一年后政府说要发展,把马才和住的房子拆了。所以,在 2000 年,住的地方没了,舞蹈室没了,政府的资助也没有了,比几年前在新界的时候还要艰苦,“在新界起码还有农田给我们跳舞”,马才和说。 他在这个情况下找到了空置的工业大厦,atv,一直到现在,“这里地方大,又没有柱子”。 马才和 图片来自:香港独立媒体 业仔在这观塘的工业大厦也有好几个年头了。他二十多岁开始玩乐队,刚开始在土瓜湾,租期到了业主要涨租,就搬到了观塘。 他的工作室是跟朋友合租的,65 平方米,下雨天会漏水。 2009 跟 2014 年的时候,j2直播,他发了两张专辑,总共卖了两三百张。去年,他为了发第三张去网上搞了个众筹,目标是六万五千港币,但最后连零头都没筹到。 他还不太会用微博,Facebook 专页只有五百多人关注。最近一次的表演是去年的圣诞节,在湾仔一家叫做 The Hub 的多功能活动场地举办的 Underground Christmas Show 。 业仔是一个边缘艺术家,像他这样的音乐人栖身在工厦里,白天做着其它正职,维持生计,补贴音乐创作,做了十几二十年,甚至在这个“观塘工厦艺术村”都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Hidden Agenda 则不同,观塘独立音乐圈的形成,它功不可没。最早它只是一间工厦里的乐队练习室,150 多平方米的场地,七千多的租金,因为地方比较大,乐队说不如搭个台,就这样误打误撞变成了一个表演场地。第一次开场表演上他们找了九支乐队,之后一个月最少两场。 Hidden Agenda 图片来自:Hidden Agenda Facebook 与之类似的是一个叫“伙炭”的艺术村的形成。它的落脚区域名为“火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